“轴线带能量最大化”模型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本文选题:“轴线带能量最大化”模型 + 区域经济中心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的情况,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轴线带能量最大化"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在先发性增长极辐射范围下的落后地区受到增长极地区回波效应的影响,而难以在该目标区域找到理论上建立区域经济中心的最优点;并以此出发给出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建议。
[Abstract]:In view of th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s in western minority areas, taking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model of "maximizing the energy of axis belt" is carried out.It is proved that the backward region under the radiation range of the pre-growth pole is affected by the echo effect of the growth pol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best advantage of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theoretically in the target region.Based on this, the general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are given.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任军;;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家金;谢武;;霍山、寿县农业支柱产业的选定与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2 刘文辉;;谈企业集群在实现循环经济中的优势及策略[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3 李季骏;王跃平;熊曦;;新产业区和两大群互动发展研究——兼论北部湾打造新产业区的战略选择与定位[J];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4 孙艳峰;龚昕;黄子惺;;空港经济的产生机理与空间分布模式[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5 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何玉华;;浙东经济合作区物流资源整合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1期
7 闫兴荣;高志军;;对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胡曙虹;马定国;;基于SSM的江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唐茂华;工资差异、城市生活能力与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中国背景的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10 唐茂华;陈柳钦;;从区位选择到空间集聚的逻辑演绎——探索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J];财经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文题;徐桂永;;北京市经济发展特点及形势思考[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吴鼎鼎;;错位与链接——论西南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多维互动发展[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淑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平原农业县节能减排的探索[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4 杨少辉;覃晖;马林;;应用可达性修正杜能区位模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5 何勇;;环鄱阳湖经济开发区发展路径研究[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研究[C];2008年
6 易志云;李瑞莎;;首都经济圈与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发展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王世豪;蔡兆鸿;;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以广州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艳旗;王红玲;;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础与综合发展能力研究——基于1993~2011年的时间序列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9 陈姗姗;赵海波;;欧美国家对机场经济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应用[A];上海空港(第5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熊曼辰;基于概念设计的中国企业接受国际企业技术转移的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林略;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分析及其国际物流通道构建[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赵楠;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傅济锋;创意产业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庞彤彤;国家旅游线路评价与初步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玉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丹;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涛;云南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陆良县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安江林;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增长极理论的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任军;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忻华强,朱伟东;增长极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落后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贵;贺楠;;区域经济中心与天津内联引资的统计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孙茜;增长极理论与我国的知识经济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3 孙志刚;培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J];政策;2000年09期
4 商谚;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圈[J];时事报告;2003年10期
5 刘朝明;董晖;韩斌;;西部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研究[J];经济学家;2006年02期
6 丁旭东;;着力培育贵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J];当代贵州;2010年21期
7 王育宝,胡芳肖;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任净;构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极的战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谢波;沈和;赵志凌;;面向海洋:构建江苏经济第四增长极[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10 陈仲球;;论穗港经济轴的形成和发展[J];珠江经济;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向文;徐德利;肖凌;;辽吉蒙接壤地区(康平县)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总体构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王可;王治伦;;关于“杨凌—常熟—惠州高技术铁三角大增长极”的区位选择[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C];2010年
3 封毅;;打造增长极 推动新跨越——六盘水与贵州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魏达志;;增长极视野下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论深港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世界级大都会圈[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群民;白颖;;重庆的发展与长江上游区域经[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6 祝尔娟;臧学英;;中国“三大增长极”发展之比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红;;构建云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滇中城市群[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杨珍;;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特征与经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9 曾宪植;;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10 邹昭f^;;北京与天津的产业新定位[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隗有田 郝继先 特约通讯员 路新河;打造区域经济中心核心增长极[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齐祥太 赵辉 宋静 艾秀廷;邯郸努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城市[N];河北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郭铭华;依托区域经济中心提升产业水平[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正荣 王柏森 金伟忻 顾新东 陆峰 俞巧云 俞侃 吕妍;跳出南京,,构建区域经济中心[N];新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建喜;把韶关建成区域经济中心[N];韶关日报;2009年
6 经济新闻部;加快建设郑州新区 打造郑州都市区核心增长极[N];郑州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胜;区域经济中心[N];唐山劳动日报;2005年
8 高路;淮上区做强园区培植“增长极”[N];蚌埠日报;2006年
9 赵承 周英峰;三大增长极引领西部新一轮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9年
10 本报采访组 执笔 顾雷鸣;建成东部增长极 打造东方桥头堡[N];新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效军;西部开发中增长极的集聚和扩张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黎鹏;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李敏纳;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谢景武;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韩景;保税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迎霞;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英;省域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选择与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2 曹小琴;论中国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培育[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晶晶;新疆经济增长极的选择与培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钟声;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5 李红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6 毛超;中国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格局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7 明星;中部地区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8 吴峗;“弱市强县”格局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吴璀平;论安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D];安徽大学;2005年
10 江冰;环鄱阳湖经济圈形成与发展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5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4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