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转移 + 区域政策 ; 参考:《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产业转移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共经历了四次阶段性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而伴随这些浪潮的是很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及产业机构的升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的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而实现了过去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与国际发达地区缩小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也需要启动新一轮的创新机制,通过加快国内区际转移的方式,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中国内部,改革开放以来,继东部地区凭沿海地理优势率先承接国外产业移入并迅速实现经济腾飞后,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和产业发展环境的日益紧缩,一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区域产业转移大潮也随之兴起。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以及产生的效应,对于如何更好的促进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来说,都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疆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而且各个地区在地理、气候和历史、文化传统背景方面也有各自的不同,各地区发展的路径也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地方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也是我国进行地区间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差异也给区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产业转移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研究价值。它既是帮助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又是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向均衡化、合理化迈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持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进行区际产业转移对于各个地方来说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通过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地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这些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而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也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让其能够将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让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发达地区是产业转出地,而产业承接地一般是欠发达地区,这也是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省内部的地区产业转移来说,都是如此。 本文希望能够建立其产业转移的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从区域角度来入手,对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容、形式、规律进行明确,为区域发展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区域产业转移中转移的究竟是什么?转移的方式如何?本文的研究主要目标是希望解决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的作用如何,并且建立关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对我国来说,产业转移问题是21世纪区域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较深,而随着近年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又面临着升级改造和全面的调整。在区域发展进程中,产业转移是主要的调控手段之一,而在国际和国内产业发展中,在这个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产业转移理论及实证研究,国内外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从动力机制和效应上对于中部地区探寻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转移的科学方案,在这个方面还基本是空白的。所以,本文对于保证中部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是针对产业转移中的动因和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根据我国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研究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对策,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本文第一章就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简要概述,对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是对产业转移的基础理论进行概括,在这章中将相关理论从区域分工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产业转移理论这样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概括。第三章内容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还有产生区域产业转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基础分别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从古典模型的角度对于产业转移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剖析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动因。第五章中对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相关效应进行分析分别从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产业转出地的正面效应包括增加企业利润、推动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传导和平衡国际收支;负面消息包括竞争力陷阱、产业空心化和失业困境:产业承接地的正面效应包括产业集聚、制度优化、竞争引致、产业关联、结构优化、要素注入、技术溢出、观念更新等;负向效应是扩大发展差距和低端价值锁定。第六章中,分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我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政府来发挥作用,就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产业转移中政府发挥作用的机制,包括相关基本原则、功能、作用机制和主要手段。在第七章中主要分析的是从分析区域政策对于产业转移的作用机制,以此推导出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相关对策。在第八章中提出了最终的结论与相关研究展望。
[Abstract]:Industrial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phenomenon in the world economic process since the modern times .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 the glob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which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tool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y to balance and rationalize China ' s regional economy . It is also the key to maintain the long - 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hina ' s economy .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local economy . Fo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overflow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 In the east ,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can be promoted , so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 can be adjus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
This paper hope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 to make clear the content , form and law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research . How to transfer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olve the ro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region and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system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
For our country ,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ason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rder to stud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dustrial transfer . According to the realistic basis of China ' s industrial transfer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 ' s industrial transfer , and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
In chapter 1 , the background ,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 ,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re summarized in chapter 2 .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industry location theory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 In chapter four ,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classical model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
The negative news includes competitiveness trap , industry cavitation and unemployment predicament :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include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 system optimization , competition introduction , industry association ,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element injection , technology overflow , and observation and updating .
The negative effect is to expand the development gap and the low - end value lock . In the sixth chapter ,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 to stud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 includ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 functions ,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main means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乾麟;;产业转移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贺州市产业转移问题[J];学术论坛;2007年12期
2 陈新平;;推行“西迁计划”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经营困境的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3 吴静;;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1年14期
4 李斌;李绍强;;呼和浩特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9期
5 李指南;贾珂;;东部产业转移梯度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6期
6 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7 张卫星;;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条件和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12期
8 王凡恩;;产业西移与我国中西部生态文明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9 程传超;冯其云;;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9期
10 苏娟;;渭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铁山;;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重构——基于北京都市区的实证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春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贺州工业发展[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王学权;;毕节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4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郝志功;赵彪;;廊坊如何应对京津冀产业转移和调整趋势[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6 林秋琴;曾南城;;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步伐[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7 何坚明;李艳;;珠三角PCB产业转移趋势[A];第十一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柯;陈役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聂亚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探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曹力维;易峥;;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胥会云;昆山:全国首家产业转移促进中心揭牌[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储叶来;合肥经开区:在产业转移承接中提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姜小毛 特约记者 周益民;构筑长珠闽产业转移“桥头堡”[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通讯员 何关轩 记者 陆列嘉;海关多举措助推产业转移[N];安徽日报;2010年
5 农总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产业转移路线中的县域金融图谱[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年
6 黄建文;各地要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N];广西日报;2006年
7 步欣;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昆山基地)揭牌[N];国际商报;2008年
8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 刘贵生;区域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N];金融时报;2009年
9 吴家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让农民“洗脚上田”[N];广西日报;2008年
10 卢轶 谢思佳 刘艳美 林盛 陈作成 鲁锦锋 赵行旺;最后15亿花落谁家? 9月前PK见分晓[N];南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哲;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2 余俊波;政府政策、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D];暨南大学;2012年
3 胡艳;产业转移与经济转型:安徽的战略对策[D];安徽大学;2012年
4 叶琪;基于包容性发展视阈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计永超;产业转移要素分析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汤清;广东省金融支持下的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韩艳红;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基于产业集聚的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祝言抒;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城乡产业统筹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陈娇;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高超平;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魏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6 韦玉莹;新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李福晴;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园区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健通;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9 王静文;“雁行模式”与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孟睿;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0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5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