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19:40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 资源环境 ; 参考:《资源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途径。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推算出天津市1998-2011年直接物质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天津市1998-2011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天津市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实现弱脱钩,其中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脱钩程度要高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表明资源投入的增加对于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影响天津市资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减量的影响;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治理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天津市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the key way for cities to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the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waste discharge in production process of Tianjin from 1998 to 2011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the Tapio decoupling analysis model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method.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degree of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ianjin from 1998 to 2011, and analyzes the time evolution trend of decoupling development by using decoupling index.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without residual error is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rebound effect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 in Tianjin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Tianjin from 1998 to 2011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ant emission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 input has a more obvious promoting effect on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Tianjin is the scale effect.And its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reduction brought by technical improve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control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in Tianjin.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型工业城市低碳发展的途径、模式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编号:11YJA630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及产业共生路径研究”(编号:13YJA630119)
【分类号】:F127;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席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源回弹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2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增长——一个脱钩理论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3 周荔;盖美;;辽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可变模糊识别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4 郭承龙;张智光;;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5 白竹岚;诸大建;蔡兵;;上海1978—2009年能源反弹效应的完全分解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6 赵兴国;潘玉君;赵庆由;胡志丁;姚辉;杨小燕;;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8 杨梅焕;曹明明;雷敏;;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9 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2期

10 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磊;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减物质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8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9 薛婕;周景博;罗宏;赵娟;路超君;;基于DEA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10 于鹏飞;李悦;郗敏;孔范龙;;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亦锋;;新农村建设视角的江苏省镇域景观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沈波;徐升华;;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信息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亦峰;;新农村建设视角的江苏省镇域景观规划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琪;王兴杰;孙瑛;;济钢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目;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6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卢伟;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8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崇梅;;基于中国样本探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唐琦;虞孝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4 郭建宏;钱莲文;彭道黎;欧阳钟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李阿萌;张京祥;肖翔;;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6 张菲菲;李慧明;;价格上限、产品同质性与成本竞争——对再生资源产业竞争问题的新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7 段宁 ,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续)[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11期

8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3期

9 郭亚军,董会娟,王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林民书;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5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55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