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本文选题:产业转移 + 实现机制 ; 参考:《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部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具备了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的客观条件,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由于要素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寻求长期发展,这些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浪潮已经开始初显。中部地区如何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如何避免在产业转移的招商过程中各地区陷入恶性竞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从要素禀赋、空间距离和区域政策这三个角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要素禀赋、空间距离和区域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从企业、产业和政府视角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从而使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客观可能性,,同时,中部地区又在区域空间距离、能源资源、消费市场和人力资源上具有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客观条件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区域吸引力。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这三个层面详细讨论了中部地区应采取怎样的途径来承接产业转移,在微观层面上,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中观层面上,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并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宏观层面,应以“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形式来集中承接产业转移,同时通过加大基础建设上的投入、转变政府职能等措施来增强中部地区的吸引力。为避免中部各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陷入恶性竞争,本文从政府的市场这两个角度对中部地区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政府调控机制中,本文选取了直接投资、行政干预和法律规范作为调控工具,在市场调控机制中,本文从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内的要素流动、税收和信贷这三个角度,构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控体系。通过构建有效的调控机制来避免中部各地区在产业上的重复建设,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Abstract]: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lready completed the init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a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to intelligence-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due to the rise in factor prices.Mak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enterprise rise gradually, profit space is further compressed.In order to seek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se enterprises have carried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one after another, the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ide has already begun to appear.How to seize this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and realiz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central region?How to avoid the vicious competi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attracting invest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ctor endowment, spatial distance and regional policy, and verifie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 endowment, spatial distance and regional policy on industrial transfer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On this basi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There is an obvious gap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at of the eastern region,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central region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entral region is also in the regional space distance, energy resources,The consumer market and human resources have advantages that other regions do not have. These objective conditions make the central region form its own unique regional attr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what ways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take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On the micro level, it should provide the necessar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enterprise.At the meso level,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vid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industry. At the macro level, we should take the for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circl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At the same time, by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entral region.In order to avoid the vicious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market. In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selects direct investment.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legal norms as regulatory tools, in the market control mechanism, this paper from the cross-region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the flow of elements within the region, tax and credit to build the central region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control system.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e can avoid the repeated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by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control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打造最佳产业转移承接地[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18期
2 原磊;尹冰清;;以产业转移化解我国竞争优势断档[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7期
3 王志国;;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与对策[J];求实;2011年01期
4 朱东国;谢炳庚;;中部地区土地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背景[J];求索;2011年05期
5 彭立立;;“万商西进”论剑中部崛起[J];中国外资;2008年06期
6 孙建国;;建国初期中部地区承接工厂内迁问题的解决机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肖雁飞;廖双红;刘友金;;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能力研究:理论与指标——基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角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奋力加快湖北发展[J];武汉商务;2008年04期
9 刘蕲冈;卢才瑜;;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10 江洪;;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凌燕;;中部崛起的进展及其战略创新初探[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甘筱青;高阔;;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林斐;;从“新发展观”审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鹿爱莉;杜舰;;发挥中部地区资源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梅养正;徐有光;;支援西部大开发 加快中部大发展[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建湖;;现代服务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探讨[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涂季康;;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斐;俞彤晖;王鑫磊;;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维萍;;中部崛起的问题和对策浅析[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福顺;中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N];中国信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部地区内外联动承接产业转移[N];国际商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童海华;“转移”、“转型”当并驾齐驱[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立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雪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迎来政策利好[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黄歆邋熊金超;3000亿元资本投向中部 释出产业转移加速信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王世玲;“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复制工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产业转移加速3000亿资本“转战”中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记者 陈秀雅 实习生 刘晓芳;中部六省来苏“抛绣球”[N];苏州日报;2010年
10 聂春林邋王世玲;万亿资金挺进中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袁境;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姜霞;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黄林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薛泽洲;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张新起;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刁巍杨;我国区域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卿;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及其调控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张厚珂;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张智先;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区域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沈向峰;我国中部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刘俊峰;FDI对我国中部经济发展影响力实证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范大建;中部地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7 许玉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娟;中部地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肖海兰;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7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