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创新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关村为例
本文选题:中关村 + 跨区域创新合作 ; 参考:《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中关村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通过开展跨区域创新合作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而且能极大提升区域间协同创新水平。本文结合中关村发展实践,详细分析了中关村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层面阐释了中关村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动力机制,对多种跨区域创新合作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
[Abstract]:Zhongguancun, as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intens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can not only enhance its own innovation ability but also greatly enhance the level of inter-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y carrying out cross-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Zhongguancun,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of Zhongguancun cross-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explains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Zhongguancun cross-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from two aspects: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motivation.Various new modes of cross-region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have been deeply explore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燕霞;张劲文;;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高丽娜;;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1年28期
3 高丽娜;;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方式及空间特征[J];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4 查日升;;产业集群跨区域合作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天佑;;浅析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结构——对广州大都市区“创新走廊”的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2 陈培阳;;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京津地区为例[J];北方经济;2009年06期
3 赵燕霞;张劲文;;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赵弘;牛艳华;;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特点及重点集聚区建设——基于北京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赵弘;以总部经济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李晓峰;;北京总部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8 赵弘;;总部经济与总部统计初探[J];数据;2009年03期
9 吴颖;王旭;苏洪;;发展重庆总部经济 助力打造西三角增长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肖永芹;董路宁;;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现状及对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吉勇;陆佳;向文阔;谭艳霞;;多方参与视角下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思考——以深圳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虹;;总部经济模式下区域税源探讨[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卢丹梅;;从“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层次空间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张莉;袁家健;佘波;;关于天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6 王吉勇;;基于供需矛盾的中小企业总部经济规划研究——以深圳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园区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曙光;现代科学劳动与全球产业分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丽;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田敏;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周华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万庆良;洼地效应、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8 于慧芳;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宋蕊;总部经济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常伟;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跨地域转移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媛;青岛市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叶江华;案例研究:松山湖产业总部经济区营销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秦小刚;XCGK公司发展历程的变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佳;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陈静玲;集聚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欧燕芬;网络嵌入性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建国;总部经济下区域税收竞争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金祺奇;上海发展总部经济中的政府作用及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仇少云;塘沽海洋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汪潇;基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金融集聚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日升;;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国际品牌战略探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曹群;基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IT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研究;2005年06期
4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6期
5 林善波;蔡秀玲;;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3期
6 黎鹏,王谷成,王培县;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下)[J];发展研究;2003年10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8 冯文娜;杨蕙馨;;合作性竞争行为与合作性竞争绩效的关系:联盟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9 林善波;蔡秀玲;;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李小建;时慧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J];经济经纬;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朝辉;;国内城乡发展理论的认识与把握[J];当代经济;2008年02期
2 黄亚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10期
3 王洪涛;;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J];创新;2010年06期
4 黄莉;刘武;夏岩;;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辽宁与东部典型模式比较[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5期
5 王楠;张淑云;;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5期
6 薛宗林,毛建军;关于建立科技需求与投入动力机制的刍议[J];社科纵横;1990年03期
7 吴郁文,刘益;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潜在问题分析[J];热带地理;1997年04期
8 谢建中;;浅谈日本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及其启示[J];南方论刊;1998年03期
9 马泓,刘松军;湖南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潜在问题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振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麻智辉;;中部经济圈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思路[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郑季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吴玉平;;论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兼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蒋兴华;邓飞其;陈;;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7 苏华;;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几点思考[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8 沈坤荣;唐文健;;中国经济模式蜕变:从快速增长到和谐发展[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9 赵堂高;;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金芳;;变化中的世界生产体系及其对中国的挑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庭宾;中国未来30年的动力机制希望已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卫国邋宋宏;构造经济圈的动力机制[N];安徽日报;2007年
3 苏琦;特区的变与不变[N];南方周末;2010年
4 张德宽 王 强 刘 毅;新一轮经济周期需要新的动力机制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延长经济扩张期[N];中国信息报;2004年
5 陈耀兴 市委讲师团;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动力机制[N];无锡日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抓好关键,强化科学发展动力机制[N];杭州日报;2010年
7 杨艳琳 陈银娥;构建经济发展的产业动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文钊;寻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机制[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9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刘志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新的动力机制[N];南方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赵艳红;三大动力机制支撑经济高速增长[N];北京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东华;转型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陈德宁;CEPA后“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5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以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7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于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陈丽蔷;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贾式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唐晓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吴红兵;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章鸿;长株潭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任登峰;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乐;资源枯竭型地区集聚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孙立新;山西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机制及政策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10 翟文杰;金融发展促进二元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效应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70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7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