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评价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经济增长动力 ; 参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12期
【摘要】: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化比较粗放,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应当注重转变城镇化模式。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y means of urbanization when the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 is insufficient. But whether China's urbanization model is extensive, whether it helps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has not yet been answered.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abandons the new classical condition of calculating TFP growth rate, loosen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m, the scale return invariant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icks neutral request, and gives the non-parametric calculation method of factor contribution 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s,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apital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1985 to 2012 is 64.15, which is dominant. The labor contribution rate is 3.26, the energy contribution rate is 21.75, and the TFP contribution rate is only 10.84. Therefore,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is relatively extensive, and the trend of this extensive did not improve significantl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is relatively extensive, which hind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Ther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基金】:“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JA790049)的资助
【分类号】:F299.21;F1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2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3 辛超;张平;袁富华;;资本与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2期
4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5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6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7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8 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陈昌兵;张平;刘霞辉;张自然;;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10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葛和平;曹家和;;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R&D)投资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3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谢会强;宋山梅;;贵州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5 马强;王道龙;;内蒙古农业份额下降与国民经济结构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6 贺翔;王浴青;许秀川;;基于状态空间的变参数方法的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7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8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许跃辉;石丽娟;;“十二五”时期安徽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及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吴义达;;刍议安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键;萝卜生产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海姣;哈尔滨市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丽;产业结构演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双长;李稻葵;;“二次房改”的财政基础分析——基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0年07期
2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3 张广婷;江静;陈勇;;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0期
4 万广华;;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6期
5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6 邓翔,李建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7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8 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9期
9 张真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简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03期
10 朱启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深化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怀德;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0年12期
2 金朝阳;浅论信息化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J];图书馆建设;2000年03期
3 朱晓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与对策[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康爱荣;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李宗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索历程述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王乾;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与对策[J];技术经济;2000年06期
7 柳思维;深入系统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理论的新成果——刘平量教授新著《经济增长方式论》评价[J];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孙亚茹;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山西财税;2000年08期
9 田茂盛;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J];学习导报;2000年09期
10 晁永国;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邵平;陈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若干辩证关系[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2 谭仁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认识问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刘永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个问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潘石;李贺军;;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跨越[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孙德华;杨漾;;全面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含义[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6 冯子标;;革新资本观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宋冬林;金成晓;;从制度变迁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杨继瑞;;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9 姜兰;李玉峻;;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种表述及其含义[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10 宣红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识上的几个模糊点[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项紧迫任务[N];伊犁日报(汉);2006年
2 广西财经学院副院长 黄晓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N];北京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马会;推动三个领域改革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王力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降耗增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样的提法不一样的内涵[N];河北日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菏泽日报;2005年
7 邓兰卿;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梦奎 谢伏瞻 李剑阁 课题协调人:李善同 卢中原 候永志 执笔:张军扩 李佐军 赵怀勇 刘培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N];经济日报;2005年
9 于新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及主要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记者 付平;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金融稳定[N];金融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钟春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宗兆礼;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戴书松;无形资本投资、价值创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杨斌;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津鹏;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及其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韩孟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探索[D];四川大学;2006年
4 白辰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测量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吕伟;济南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吴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冉祥壬;山东省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胡林林;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