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协调度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0期
【摘要】:运用改进S型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模糊隶属度方法测度了各地区的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凸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improved S-typ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fuzzy membership degree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each region.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reveal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11&ZD012)
【分类号】:F124;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2 袁雯,杨凯;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3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4 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5 邹阳;李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08年03期
6 李勇;王金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7 刘翔;曹裕;;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6期
8 徐婕;张丽珩;吴季松;;我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基于交叉效率和二维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S2期
9 李琳;加速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关键[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10 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青林;毛伟;彭瑛;;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焦玮;张翔;;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侯雅楠;仝纪龙;袁九毅;陈振华;;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定量判别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5 周宾;陈兴鹏;吴士锋;李杰兰;;中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发展的稳健性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情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6 赵青林;毛伟;彭瑛;;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7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8 唐燕秋;陈佳;李松;;重庆市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9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10 唐明贵;龚雅莉;;生态温泉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贤政;李进华;;安徽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刘海莺;张华新;;区域公共品:辽宁中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新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4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蒋妮姗;李新;;苏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尚敏;叶长兵;;云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陈群元;喻定权;;城市群的协调机理与协调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9 金巨刚;周生路;;主体功能区土地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玉婧;孔静;;天津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苑;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制的思考与建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冯辉;论长株潭城市群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法律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浦承嵩;基于FEEEP的我国适度人口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玉成;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廖传波;深圳市港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新;环境转变论与中国环境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6期
5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参考;2005年11期
6 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7 赵建国;辽宁省人口 资源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1期
10 廖志杰,刘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谋军;贵州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类型研究——以遵义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智;何属宴;王昌海;;区域经济——投资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2 能源—经济—环境评价课题组;雷仲敏;;我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学习与实践;2006年05期
3 孙华;何健敏;;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综述[J];软科学;2008年03期
4 李敏;;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25期
5 包玉香;李玉江;;山东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3期
6 李名升;佟连军;李治;仇方道;;基于基尼系数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机制[J];人文地理;2009年06期
7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8 李林;张正河;;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城市化进程差异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年03期
9 徐俊;;县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9期
10 汪道涵;;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J];城市问题;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仲敏;邓玉勇;刘志亭;邱立新;孙福平;王小兵;李长胜;;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能源结构优化选择[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晓萍;程龙生;;区间判断AHP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石玉凤;王尚志;;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综合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彭立明;;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2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中心城市领跑区域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5年
5 通讯员 罗盼生;零陵两万回乡创业者助力区域经济[N];永州日报;2009年
6 赵琰峰;质量立区引跑区域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吴静文;平川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N];白银日报;2008年
8 王冰凝;区域经济扶持将差异化对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汪开成;东坡区:培育支柱产业 跨越区域经济[N];眉山日报;2006年
10 特约评论员 翟峰;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广元经验[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曲媛媛;人力资源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郭玉章;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森;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规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9 邱金满;我国城市群物流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心;奥运经济与北京城市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4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