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产业转移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思考
本文选题:产业转移 + 就业结构 ; 参考:《商业时代》2014年33期
【摘要】:本文在回顾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的产业转移的经济现实,运用国内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下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n China's economy and combining the economic realit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under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121.3;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2 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7期
3 徐飞;;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借鉴[J];经济师;2012年02期
4 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2 李腊生;关敏芳;;我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优化[J];财经科学;2010年01期
3 陈宏伟;李桂芹;陈红;;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4 王丽英;刘后平;;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5 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6 帅先富;卢源荣;;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海南生产率增长研究——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前后期“结构红利假说”比较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06期
7 陈享光;袁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8 封思贤;于明超;尹莉;;要素流向高增长行业能实现产业升级吗——基于制造业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9 俞万源;;基于产业协调的“双转移”战略背景下广东欠发达山区劳动力转移分析——以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10 王德章;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田艳平;刘长秀;;湖北产业结构变化与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莉;;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产业结构理论的扩大就业现实思考[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杨永福;朱泯静;朱蕾;;产业转型升级与政府职能转变——以设备制造业为例[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4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张小雪;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文娟;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制度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艳华;人力资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常晓鸣;生产绩效、技术创新与我国工业的产业升级[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亚璞;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毅;证券市场的发展与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薛双喜;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栋栋;我国中低端服务业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园园;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黄雁峰;长沙县“两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洪波;广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红利效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3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4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5 李冠霖,辛红;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J];财贸经济;2005年02期
6 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03期
7 王文龙;唐德善;;新自由主义、东亚模式与经济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8 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J];当代亚太;2003年05期
9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10 邵志勤;;东亚经济复兴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J];东南亚纵横;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知桂,李建平;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评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丛志杰;内蒙古就业结构转型:轨迹、特征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田巍,桂莉;论入世后我国城市就业结构的调整[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都阳;;创业是改善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22期
5 袁霓;;中国就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J];改革与战略;2011年12期
6 袁霓;;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1期
7 王舒鸿;;开放条件下我国最优就业结构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3期
8 田金星;略论战后美国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及趋势[J];史林;1989年02期
9 ;我国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05期
10 吕虹,李勤,张羽琴,罗洪霞;贵州省就业结构现状及对策性建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睿;苗双虎;赵宏岗;;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启示[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忠;刘新;;西宁市就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原因[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3 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姜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秀敏;金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市政协委员 市委党校副校长 戚扬;优化就业结构 提升就业质量[N];大连日报;2013年
2 范永光 徐庭盛 赖传贵;政和:农民就业结构悄悄改变[N];闽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晓冬;以信息化带动就业结构调整[N];中国人事报;2009年
4 刘文艳 本报记者 张敏;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产潜力尚待挖掘[N];双鸭山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福勇 王田田;调就业结构来降低对经济的威胁[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任可伟;来锡务工人员就业结构在转变[N];无锡日报;2009年
7 ;入世催化就业结构调整 高级工成为就业香饽饽[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田志林;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服务体系[N];西藏日报(汉);2012年
9 粤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四个方面新变化[N];南方日报;2009年
10 王中群 潘长宏;安庆就业结构逐步优化[N];安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春敏;论我国就业结构的矛盾及其调整[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资源与就业:山西省就业结构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柳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邹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梅燕丽;浙江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王其锋;浙江省产业—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沈梦凡;中国就业结构变化与储蓄[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7 石枫;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8 杨伟;中国就业结构演变机制与效应研究:1990-2002[D];湖南大学;2004年
9 张小雨;辽宁省从业人员就业结构特征统计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10 陈露;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江苏省就业结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4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9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