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xergy天津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度量
本文选题:能质exergy + 城市 ; 参考:《生态科学》2014年04期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高度人工化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正常的运转动力来自于外界能量的输入,Exergy作为热力学指标是指系统从给定状态到与其周围介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所需做的最大功,Exergy概念被生态学家借鉴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它有了生物学的含义。在分析能量、能值和Exergy概念的内涵及总结Exergy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的能质账户分析模型,对天津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质效率进行了分析。将生态热力学的理论应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定量研究中,结果表明,天津市总体的能质(exergy)输入从2003年的682.5PJ增加到2010年的1254.2 PJ,系统的总能质输出从1 42.0 PJ增加到299.8 PJ,能源输入总量快速增加,但总体的能质效率增加不大,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与采用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在该指标易于理解,可以为政府决策者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提供有效理论支持。
[Abstract]:Urban ecosystems are complex, highly artificial, composite ecosystems, Its normal operating power comes from the input of external energy, Exergy, as a thermodynamic index, refers to the maximum work of the system from a given state to a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with its surrounding media. The concept of Exergy is used by ecologists for reference in the study of ecosystems. Give it a biological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energy, energy and Exergy concepts and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xergy, the energy an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ianjin eco-economic system is analyzed by constructing an energy account analysis model on a city scale. Applying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thermodynamics t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energy input of Tianjin increased from 682.5 PJ in 2003 to 1254.2 PJ in 2010, the total energy output of the system increased from 142.0 PJ to 299.8 PJ, the total energy input increased rapidly, but the overall energy quality efficiency increased little.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nd energy utiliz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methods.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in this index and can provide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overnment decision makers in formul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09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2BAC07B02)资助
【分类号】:F127;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宏芳,蓝盛芳,陈飞鹏,彭少麟;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惠春;孙宏山;甘世民;;西北干旱区能值分析理论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徐国伟;黄淑玲;袁新田;高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9期
3 林慧龙,任继周,傅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值分析方法评介[J];草业学报;2005年04期
4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5 钟珍梅;翁伯琦;王义祥;黄勤楼;;生态系统能值理论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思考[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6 罗昆燕;程鹏;池家西;杨炀;;兴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杜英;杨改河;刘志超;冯永忠;;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5期
8 李小玉,肖笃宁;能值分析在绿洲农业经济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5年03期
9 卢远;华璀;王娟;;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10 蔡文春;杨德刚;杨永平;;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墨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玉林;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愈;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马晓勇;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张大瑜;吉林省粮食作物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与比较优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谦;日光温室番茄光温环境和传热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玉振;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模式构建[D];河南大学;2007年
9 杜英;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姚成胜;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佳;黑龙江省黑土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及其管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国伟;宿州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伟;基于能值理论的湖南省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姬瑞华;南方丘陵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莎;基于能值分析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恒;安徽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小利;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生态农业发展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传国;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及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徐振发;电子废弃物处理系统生态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康晓林;都市生态农业评价方法与建设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闻大中;再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研究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87年01期
2 张耀辉,蓝盛芳,陈飞鹏;海南省农业能值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1999年01期
3 蓝盛芳,霍华德·欧登,刘新茂;Energy Flow and Emergy Analysis of the Agroecosystems of China[J];生态科学;1998年01期
4 王德建,徐琪,刘元昌;草基-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5 蓝盛芳,钦佩;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飞,董锁成,王传胜;黄土高原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良性演化的条件和对策——以甘肃定西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6期
2 汪飞,薛静;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施对策[J];生态经济;2005年07期
3 陶战,高怀友,周其文,姜达炳,郭盛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方法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4 黄云平;;小议当代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J];当代经理人;2006年05期
5 赵德芳;孙虎;延军平;;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马艺枫;田欢;;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规划及运行机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6期
7 高乐华;高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界定与构成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02期
8 翁毅;朱z,
本文编号:2045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4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