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属北极地区的战略意义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本文选题:俄罗斯 + 俄属北极地区 ; 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和北方航道的便利性,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强,并且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重要问题。作为濒临北极地区同时拥有最长海岸线的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活动频繁,制订了一系列北极地区开发政策。这不仅是其传统积极海洋战略的一个缩影,同时更是不乏对现实和未来战略的考量。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北极冰雪逐渐消融,北冰洋海底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不断被勘探出来,北极地区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将会不断增强。 这种战略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开发俄属北极区域,将其作为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第二,启用北方海上通道,将其建设成俄联邦在北极地区的交通运输干线。第三,发挥北极的军事战略作用,为俄罗斯争取更大的军事生存空间。虽然俄罗斯这几年制定了不少北极地区开发的具体计划,但是俄罗斯在俄属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有效开发北极地区的丰富能源资源要求俄罗斯必须解决与此相关划界问题、能源开采效益问题,应对可能产生的冲突,投资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次,北方航道在未来的有效利用和实现俄罗斯期望的北冰洋海权还必须解决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治、法律、军事等问题。在政治方面,俄罗斯必须解决与美国、欧盟在北极航道地位上存在的分歧。在法律方面,适用于北极航行的法律可能会面临调整,俄罗斯有可能失去北方航道航行规定的制定资格。在军事安全方面,俄罗斯的北方海路仍存在一些地理军事缺陷,并无法完全改变俄罗斯的海权困局。 本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在引言中揭示了论文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等。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中阐释了北极地区的定义与俄属北极地区的定义,并且总结了俄属北极地区的范围变化。第二章重点从资源、北方航道和军事安全三个方面分析了俄属北极地区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战略意义。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俄属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21 century,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oil and gas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orthern waterway,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Arctic reg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ffairs. Russia, a region bordering the Arctic with the longest coastline, is active in the Arctic region and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Arctic development policies. This is not only a microcosm of its traditional positive ocean strategy, but also the consideration of reality and future strategy.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melting of Arctic ice and snow, and the exploration of oil, gas and mineral resources on the bottom of the Arctic Ocean,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Arctic region to Russia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base to ensu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Second, the northern sea passage will be built into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Arctic transport trunk. Third, give play to the military strategic role of the Arctic, and strive for greater military survival space for Russia. Although Russia has made many specific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tic region in recent years, it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First of all, the effective exploitation of rich energy resources in the Arctic region requires Russia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emarc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exploitation, the possible conflicts,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ondly,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northern channel in the fu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a power of the Arctic Ocean expected by Russia must also solve a series of political, legal, military and other problems related to it. On the political front, Russia must resolve its differenc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over the status of the Arctic waterway. On the legal front, the law applicable to Arctic navigation may be subject to adjustment, and Russia may lose its eligibility for the navigation regulations of the northern waterway. In terms of military security, Russia's northern sea route still has some geographical and military shortcomings, and can not completely change Russia's maritime power dilemma.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it reveals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object, task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The tex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Arctic reg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and summarizes the range changes of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to Russia from three aspects: resources, northern waterway and military securit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in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ussian Arctic region.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位梦华;关于组织深入北极点综合性科学考察的建议[J];科技导报;1993年07期
2 丛文兹;;北极斯瓦巴德群岛之行[J];世界知识;1997年05期
3 周良;;现代邮展演绎出《极地评审规则》[J];集邮博览;2006年09期
4 岳来群;杨丽丽;赵越;;关于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战略性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11期
5 东山;;建议将北极航运发展战略研究纳入“十二五”规划[J];港口经济;2010年06期
6 ;聚焦北极航道之二:生态环境 没有破坏的发展[J];中国海事;2010年11期
7 张建;;分享北极 共谋合作大计[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8期
8 张侠;郭培清;凌晓良;颜其德;屠景芳;;北极地区区域经济特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9 余鑫;;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07期
10 牛军;毕新忠;顾永强;;北极能源之争难画句号[J];中国石化;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子琳;陈建芳;陈忠元;张涛;张海生;;白令海夏季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丁翔;王新明;谢周清;麦碧娴;孙立广;;北太平洋及北极海洋大气中持久性毒害有机物的空间分布、来源解析与长距离传输[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马艳;隋桂玲;陈尚;;北极冬夏期间的大气环流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陆龙骅;卞林根;;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5 李桂霞;;三战大悟山 威名震中原——浅析大悟山保卫战的战略意义[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朱钧侃;陆瑛;;重视和加强智慧开发和研究的战略意义[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7 邹家祥;阮娅;廖奇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8 陈群元;喻定权;;中部城市崛起的战略思考——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刘惠荣;刘秀;陈奕彤;;国际环境法视野下的北极生态安全及其风险防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10 方瑞祥;;气候变暖下的“西北航道”航线选择[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铸;关于北极的几个事实[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杨宁 何川;开发北极的合作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陈文鑫;多国竞逐北极图什么[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张全友;武大学者北极归来:气候变恶劣前所未见[N];长江日报;2011年
5 景然 本报记者 马佳 王夕;北极科考:冰雪融化[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夕;北极科考体悟人生[N];北京科技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刘涛;告诉你真实的北极[N];中国国防报;2010年
8 朱其忠;多国寻求北极合作新视角[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汪巍;加拿大为何积极开拓北极[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张生;中东北非局势牵动北极油气开发[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文中;大国博弈下的北极治理与中国权益[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3 李丕学;北极径流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北冰洋海冰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姜珊;过去3000年南北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及对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袁林喜;北极新奥尔松和浙江舟山群岛的典型岛屿生态地质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武晓果;北太平洋以及北极地区海洋边界层大气持久性有机化合物研究:来源、趋势和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严功军;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朱瑛;北极地区大陆架划界的科学与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俄属北极地区的战略意义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任小娟;当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新动向浅析[D];外交学院;2010年
3 陈飞;俄美北极战略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湘潭大学;2012年
4 朱柱;布什政府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史佳卉;浅析俄加美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及中国的北极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小飞;北极污染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璐璐;加拿大的北极理事会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苏朋;当代美国北极战略研究(2009-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9 田延华;加拿大北极安全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程一轩;北极夏季风对海冰运动贡献的统计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6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4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