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基于微笑曲线的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循序演进以及产业结构比重的依次调整,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最终达到平衡。然而,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显示,中国目前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出现"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采用微笑曲线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关键。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各个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和引导,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abor resources are transferred among the industries in turn, and finally the balance is reached. However,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China lags behi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bviously at present, resulting in the social phenomena of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ers" and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smile cur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essure. Improv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service and guidance 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labor markets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1.3;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文星;;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J];当代财经;2012年03期
2 王孝成;于津平;;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3 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0年03期
4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5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6 焦建华;陈凯鸣;;“用工荒”之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基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强;陈迪金;;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对策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姚成林;;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4期
3 刘亮;;“用工荒”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4 孙瑜;;论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成本上升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5 赵阳;;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支持策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6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7 赵峥;姜欣;;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J];创新;2012年01期
8 李腊生;关敏芳;;我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优化[J];财经科学;2010年01期
9 杜传忠;韩元军;张孝岩;;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产业升级与就业规模[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10 杨凌;李国平;于远光;;区域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高帆;;上海GDP增长率的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于同奎;曹国华;李红刚;;信贷市场阻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丁胜红;吴应宇;周红霞;;人本资本产权行为异化、信仰危机及其价值偏移:理论和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赵细康;曾云敏;王丽娟;石宝雅;吴大磊;龙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的本土化改造[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罗正英;汤玲玲;徐亚云;;工业企业的创新成效及其资金来源的激励作用——基于江苏省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的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9 陈永伟;胡伟民;;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姚增福;黑龙江省种粮大户经营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9 罗瑞荣;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谭明军;国有资本投资综合效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婉君;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李金昊;我国西部地区技术选择路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佳;经济增长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白欢;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7 徐骏;以预规制为手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高群;异质性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徐海燕;桐庐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可行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2 丁剑平,鄂永健;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3 陆长平;对新古典经济学技术选择“悖论”的理论反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4 俞晓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06期
5 李文星;袁志刚;;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6 黄茂兴;李军军;;海峡西岸经济区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鹏飞;张亚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均衡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11期
8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9 王延中;中国积极劳动政策的实践[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10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宇雄;上海市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分析与预测[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源;;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24期
2 王晓文;郝越;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与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王莹;;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及趋势分析[J];科技广场;2007年02期
4 程俊杰;白健明;;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年02期
5 王庆丰;党耀国;;基于Moore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年07期
6 崔新进;;南通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研究[J];江海纵横;2008年05期
7 周志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8 杨桂芳;孙文群;;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璋;徐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2期
10 王樵;;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琼;;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人群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青岛市YN路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3 杨长征;陈亮;;“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问题[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4 王胜利;;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5 汪茵;张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与大学生就业的视阈[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6 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7 李丽霞;;试析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其解[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9 傅忠道;;构建大学生就业新机制 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市场[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姜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与失业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明姬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高校毕业生从基层起步事关全面小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记者 张晓晖;广东民企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记者 孙楠;服务外包成大学生就业首选[N];国际商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胡梅娟;大学生就业: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限制[N];闽西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于宛尼;大学生就业遭遇多重压力[N];工人日报;2008年
6 记者 冯亚丽;全国大学生就业立体化平台将举办13场网络招聘[N];中国人事报;2008年
7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法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N];光明日报;2008年
8 记者 王乐 姜澎;大学生就业呈现六大趋势[N];文汇报;2008年
9 唐景莉 杨晨光 万玉凤;大学生就业:感叹“时运不济”不如“危”中寻“机”[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万玉凤;大学生就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雁玲;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龙新;基于劳动力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6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石永昌;基于偏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燕波;大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鞠铮;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广国;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石枫;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5 代晓松;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剑;大学生就业能力训练和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D];兰州大学;2010年
7 崔翠利;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山世泰;大连市农村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晶晶;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刘文超;产业结构演进的就业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4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5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