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依附理论的当代发展——兼论中国经济是否正在拉美化
本文选题:依附理论 + 不发达的发展 ; 参考:《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拉美依附理论主张: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剩余榨取视角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及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这一理论学说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就中国现实发展而言,中国经济虽不符合费希尔关于结构性依附的判断,但却存在着技术和金融等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问题。中国发展须谨防重蹈拉美的自由化覆辙,但也不能选择弗兰克等依附论者所提出的与发达国家脱钩的发展道路。开放容易陷入依附,而封闭又不能实现发展,如何权衡利弊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Abstract]:Latin American attachment Theory: explain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rplu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ion for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As fa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concerned, China's economy does not accord with Fischer's judgment on structural dependence,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dependence o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development must avoid the Latin American liberalization, but it can't choose the way of decoupling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ut forward by the dependence theorists such as Frank. Open is easy to fall into dependence, but closed and can not achieve development, how to balance the pros and cons, is a problem that every developing country must treat with caution.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29号)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施炳展;;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2 黎贵才;卢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演进的就业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12期
3 卢荻;;世界发展危机与“中国模式”[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朝阳,陈端计;西部开发的国情特色及路径选择[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1年05期
2 文东伟;冼国明;;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in low-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J];China Economist;2009年06期
3 郭晶;;经济增长与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9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5 王鹏;王灿华;;珠三角港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观察;2011年04期
6 侯百镇;城市转型:周期、战略与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7 忻华;;世界经济“半外围区”的金融脆弱性——以两次金融危机中的韩国为例[J];东北亚论坛;2009年02期
8 洪银兴;;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9 赵光瑞;;制度依附视野下的中国发展模式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10 齐昊;;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非典型”事实:马克思主义的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赵光瑞;;制度依附视野下的中国发展模式解读[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栾文莲;;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金融与产业分离的趋势[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韩琦;;跨国公司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拉美依附论学者的观点[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四辑)[C];2007年
6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5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桂梅;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孚文;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小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技术创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宏玲;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恒;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外贸发展不平衡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皓;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素花;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丹;论V.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于宝龙;中亚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陶晓星;外部援助与埃及经济转型探析(1956-1981)[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Dani Rodrik;;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 & World Economy;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维中;中国经济的治理整顿与转机[J];管理世界;1990年04期
2 林岳;减缓周期振幅: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评张泽厚主编的《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J];统计研究;1993年05期
3 周强;改革,中国经济的主要变量[J];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04期
4 未华;介绍《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5 ;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中国大市场”[J];创造;1995年02期
6 新;中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将长期持续稳定增长[J];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ZA期
7 山石;;浅论中国经济安全问题[J];世界知识;1996年20期
8 圆方;中国经济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萧灼基[J];中外企业家;1997年08期
9 ;朱昒基谈中国经济在稳定发展[J];内蒙古宣传;1998年Z1期
10 王安;1998年中国经济十大话题[J];中国市场;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2 张世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经济是否过热[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云力;张铁星;;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高辉清;;行驶于拐弯道上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繁荣之谜与前景展望[A];2008首届中国纺织技术与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后记: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6 陈耀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7 范洪颖;;浅析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座谈会[A];“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傅泉臻;;控制负面因素增长方可确保中国经济的大力向前发展[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吴声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问题[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忆宁;中国的发展战略引人瞩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2 记者 周明邋嘉宾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何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阮修星;大摩:明年中国经济将“输入型软着陆”[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龚雯邋崔鹏;次贷危机,考验中国经济[N];人民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定军邋实习记者 林美玉;OECD报告:中国经济虽放缓 内需增长仍强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马宇;中国经济最该警惕的是滞胀[N];湘声报;2008年
7 国文;2002年中国经济将逆势飘红[N];中国工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胡文改;一枝独秀:中国经济稳步前行[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张锐;高油价动了谁的奶酪[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特约撰稿 左小蕾;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N];中国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丁剑平;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D];日本一桥大学;2000年
3 朴正守;中韩相互投资对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刘阿男;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7 丁福浩;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郭其友;中国经济主体行为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肖晖;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民有经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舟;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2 彭淑芬;香港在中国经济中的定位与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黄国林;香港经济边缘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林媛媛;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曹巍魏;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经济战略调整[D];吉林大学;2006年
6 常广庶;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7 牛宏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4年
8 邹志强;试论冷战后的中国经济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9 赵利文;蒋经国与中国区域经济现代化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8年
10 宋蕾;国际游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59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5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