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87
本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省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恢复增长仍不稳定,发达国;致性;转变发展方式的手段,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是贯;等因素,从整体上把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 ——在省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摘要)(2010年6月11日)陶 武 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基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省委遵循中央精神,作出了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增长点”、创造“新动力”、形成“新增长极”的安排部署。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明晰方位,积极作为,为推进我省“两个加快”、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深化“加快转变”的思想认识 经济发展是经济不断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内在统一、互为促进的历史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指转变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路径和模式,其本质是更加高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从而推动加快发展、促进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首先,要认识阶段性。世界各地现代化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方式总是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努力使经济发展方式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面临的发展环境相协调。现阶段,我国已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处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时空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内部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需求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居民消费正由满足生存为主的较低层次转向追求品质为主的较高层次;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由较充裕变为较稀缺、由保障性因素转化为制约性因素;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要求日趋强烈,等等。从外部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
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恢复增长仍不稳定,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增长减缓制约着我国外需增长的空间;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在危机中加速,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正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力,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日趋增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多国的国家战略。变化的时空条件,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和出口拉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转,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不转,“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我们只能积极适应而不能无视变化,只能加快转变而不能被动应对。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内部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矛盾的路径选择,也是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我省正处于“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省委提出全力推进“两个加快”和重建工作重心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添动力;既凸显了“加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明确了“加快转变”的现实任务。我们要积极助推“加快”、着力促进“转变”,推动全省“发展上台阶、生活上水平”。其次,要把握区域性。区域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空间系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是在一定区域实施,不仅要提高各个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单体竞争力,更要着眼于提高区域内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制度机制等形成的综合竞争力。这种区域竞争,表面是有形资源的争夺,实质是聚集能力的较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总是向边际收益较大的区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全国市场的形成,使资源要素流动日益加快,外面的可以流进来,本地的也可能流出去。企业不能选择政府,但可以选择环境。对区域发展来说,不在于自身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是否具有聚集要素特别是优质要素的环境和能力,后者更带根本性、更具决定性。省委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指向就是增强我省的要素聚集力、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其中要素聚集力是核心和前提。无论是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即西部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还是打造“四基地”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无一不是着眼于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聚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可以说,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具有一
致性。推进“高地”建设,既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举措。我们应着力推动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合力推进我省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高地。第三,要注重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转变史。每一次大的转变都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和持续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时间较长、牵涉面广、探索性强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当顾此失彼。就我省而言,面对“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面对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转变,应是“快”与“好”的统一,既包括速度加快也包括效益提升,既包括总量增长也包括质量提高,既包括规模扩张也包括结构优化,防止因“转”而“减”速、为“转”而“压”快;应是当前和长远的统一,在做好做实当前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改变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空间,促进近期增长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有序衔接,防止急功近利、不可持续;应是现实紧迫性和持续渐进性的统一,各个区域、各个行业都应有前瞻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发展举措,着力破解现实难题,一步一步向前走,一环一环往前推,防止等待观望、论而不动。总之,“加快发展”是现实选择,“加快转变”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在认识阶段性中认清必然性,在把握区域性中提升竞争力,在注重持续性中增强责任感,以“坐不住”的使命意识、 “慢不得”的危机意识、“等不起”的紧迫意识,顺应大势自觉转,抢抓机遇主动转,迎难而上坚决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中转变、在转变中加快”。 二、把握“加快转变”的基本指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深化和实践创新,必须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基本指向。要始终坚持中央提出的“三个转变”的基本方向和省委明确的“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坚持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层次提升、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与管理的不断进步等。产业升级既是
转变发展方式的手段,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是贯穿经济发展的主线。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是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三次产业向高级化协同演进,是产业升级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对我省来讲,关键要以增量档次的提升促进存量结构的调整优化,以落后产能的淘汰拓展优质增量的进入空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现代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更具持续性和竞争力。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是政策支持。科学的产业政策可以发挥正面引导和有效牵引的作用,进而大大提高产业调整的效率,缩短产业演进的周期。要推动产业政策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重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财税、金融扶持,从法律和制度上为产业升级创造环境与条件。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是“倒逼机制”。企业既有的增长方式是其应对外部环境的理性选择。有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多数企业就会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的“倒逼”压力,往往是创新升级的重要推力。要把资源稀缺约束、环境成本内部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压力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严格的法治环境,把企业“逼上”转型升级的健康轨道。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技术进步。依靠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才能走出低端制造、低附加值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技术进步既要坚持效益取向,又要注意跟踪世界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既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又要积极推进现有产品技术提质上档,推动主导产业高级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发展质态。要坚持以做强特色为抓手。特色产业是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比较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产业,具有地域性、相对性和开放性特点。在产品相对过剩成为市场常态的情况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对区域发展而言,转变发展方式关键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握竞争主动权。没有特色,转变就会偏离市场;优势不明,难免影响竞争能力。要始终把做强特色作为重要抓手,带动转变、加快转变,逐步解决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大路货多、低档次多”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准确定位特色,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等因素,从整体上把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的协同程度,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从更大的市场半径和需求空间去比较筛选,充分挖掘比较优势,认识和定位特色,防止特色“趋同化”和发展“小而全”。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特色,摒弃“占有资源就拥有优势”的观念,树立“市场优势才是现实优势”的意识,从规划制定、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品牌保护等关键环节入手,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逐步做强做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现实表明,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效力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市场衰退,不但加大了我国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度,也更加暴露出我国内外需失衡的突出矛盾。但应看到,扩大内需是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并非压缩外需,更不是要内部循环、自求平衡。要激发消费升级的持续动力。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城乡居民消费的逐步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促进投资需求的增长和投资结构的改善,提高直接民生的投入比例,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提升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逐步改变我国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持续走低的现状。要拓展民间投资的广阔空间。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依靠民间资本活力的迸发。就现实而言,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同样需要民间资本接力国家的刺激和调控政策。我国巨量的民间资本如果出口不畅,资金的“乱窜”势必影响经济健康运行。扩大民间投资,关键在放宽准入,拓展领域,打破垄断,消除“玻璃门”现象和所有制歧视。当务之急是执行和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交通能源建设等领域,积极扩展民间投资的新空间。要挖掘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历史进程,既带来人的地理位置转移、职业选择变化,由此引起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由此推动城镇经济社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变市民必然带来
下载地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87.Doc
【】最新搜索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3网络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济南民政学校学生留学程序
冬防安全教育讲稿
泰国留学贷款容易吗
准确认读23个声母64
Better Place 商业模式研究
期中试卷312
网络营销学教学大纲38
58闵寨小学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
本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