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0 21:10
本文旨在从地理空间和多维要素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理论框架,并以之为基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关系、增长差异的空间格局、趋同(Convergence)趋势及其形成原因。文中提出了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协同作用两个命题,讨论了地理空间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了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区域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模型框架。利用1978-2002年的省域、城乡及2000年的县域数据,应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进行了实证空间统计分析。描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刻画了增长趋同(趋异,Divergence)的格局和趋势,揭示了省域、三大地带、城乡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长期均衡和因果关系,详细探讨了经济增长差异及增长趋同机制的形成原因。 第一章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思路方法,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国内外研究中比较普遍地存在忽视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对经济增长协同作用的问题,缺乏对空间维度的考察。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经济增长的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协同作用。在理论上,引进空间联系和异质性假设,在地理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框架的构建;在方法上,除了采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外,还引进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动态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分析要素方面,将多维要素引入研究框架,强调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在数据方面,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 Data)及合成数据(Panel Data);在研究的空间尺度方面,笔者尝试深入到县域层次进行探索性分析。 第二章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基本前提、理论框架、理论模型思路及方法模型和变量数据等方面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经济增长绩效与收入分配差异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空间分析支持功能,沿着这三个理论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构建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截面空间分析理论框架及基于新增长理论的空间过滤合成数据(Spatial Filtering Panel Data)分析理论框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支持下,对省域、地带、县域、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的格局进行多尺度统计描述和图形分析,刻画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发展现状、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的典型事实,对中国区域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990年代以来,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差异呈现为先趋同后趋异的非线性过程;省域经济增长差距重新扩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和相对差距都在拉大;城乡收入差异呈现出持续趋异态势,是导致中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最主要的来源。 第四章采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增长,全国总体、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差距将继续保持下去:从格兰杰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导致了全国总体收入差异的扩大,而经济增长与三大地带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交错的单项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分别是城镇和农村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城镇收入差异是农村收入差异的稳健性成因。 第五章在巴罗与萨拉一伊一马丁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刀趋同的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框架,采用,953一,978、,978一2002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地理溢出效应和刀趋同效应及其成因。中国省域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在地理上的集聚性明显增强的同时,空间联系也在变得不断密切,考虑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误差趋同刀模型是目前研究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截面趋同比较合适的模型,趋同速度约为2%,这与目前跨国截面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地理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国际贸易、FDI)、企业制度改革、公路网络密度等对各省的经济增长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面作用,而人力资本投资、国内贸易(地区分割)、人口密度、邮电通讯的作用为负;工业化进程、政府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工业化和政府行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第六章提出了中国省域和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一个针对合成数据的空间过滤动态合成数据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过滤是去除经济增长变量间空间自相关性的有效方法,省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条件趋同的趋势;省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条件趋同机制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起正面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总储蓄率、人力资本积累?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页数:216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进展概述
1.2.2 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和差异研究进展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依据和思路方法
1.3.1 选题依据
1.3.2 思路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方法模型及样本数据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2.1 基本前提
2.2.2 理论框架
2.2.3 理论模型思路
2.3 方法模型和样本数据
2.3.1 方法模型
2.3.2 样本尺度
2.3.3 指标变量
2.3.4 数据来源与结构
2.4 本论文之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格局与趋势分析
3.1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统计描述
3.1.1 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现状
3.1.2 中国地区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趋势分析
3.1.3 中国城乡收入增长和差异的趋势分析
3.2 中国省域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异的趋同趋势分析
3.2.1 省域经济增长的σ趋同趋势分析
3.2.2 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时间序列分析
3.2.3 省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分析
3.2.4 本趋同研究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
3.3 区域产业和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格局分析
3.3.1 省域产业集聚的分布格局分析
3.3.2 省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差异格局分析
3.3.3 县域增长集聚与差异的格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关系分析
4.1 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实证研究
4.2.1 经济增长与总体收入分配差异的协整及因果分析
4.2.2 经济增长与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的协整与因果分析
4.2.3 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分配差异的协整与因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溢出、经济增长趋同及成因分析
5.1 地理空间效应、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
5.1.1 地理溢出与增长差异
5.1.2 有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5.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β趋同模型
5.2.1 新古典增长的趋同概念及β趋同模型
5.2.2 空间依赖性与经济增长的β趋同
5.2.3 空间溢出效应与β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5.2.4 空间计量经济β趋同模型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5.3 地理溢出效应、经济增长β趋同及成因分析
5.3.1 变量及空间权值矩阵的选择
5.3.2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计量估计结果
5.3.3 空间误差β趋同模型的经济地理含义
5.3.4 改革开放后空间误差β趋同检验及成因分析
5.3.5 条件β趋同的政策含义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成因分析
6.1 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因素变量分析
6.1.1 新增长理论模型的建立
6.1.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变量选择与分析
6.2 空间过滤动态合成数据模型的建立
6.2.1 空间过滤的原因
6.2.2 空间过滤合成数据模型的过滤原理与方法
6.2.3 空间过滤合成数据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3 省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统计检验与成因分析
6.3.1 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相关性预检验
6.3.2 经济增长差异的模型估计与检验
6.3.3 经济增长差异的趋同检验分析
6.3.4 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成因分析
6.4 城乡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的统计检验与成因分析
6.4.1 城乡收入分配差异的变量选择与模型估计
6.4.2 城乡收入分配差异的成因分析
6.4.3 省域与城乡增长趋同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的成因分析
7.1 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集聚与差异分析
7.2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空间差异分析模型
7.2.1 模型、变量和估计方法
7.2.2 有待检验的假设
7.3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空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7.3.1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空间差异估计与检验结果
7.3.2 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检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中文部分
发表论著和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期刊论文
[1]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兼复胡咏梅教授等[J]. 吴玉鸣,李建霞. 教育与经济. 2004(01)
[2]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J]. 王志刚. 管理世界. 2004(03)
[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 凌耀初. 上海经济研究. 2003(12)
[4]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及其质量控制[J]. 刘朝明. 经济学动态. 2003(12)
[5]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 谢健.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1)
[6]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与中国经济增长”国际研讨会综述[J]. 龙建成,魏玮,慕继丰. 经济研究. 2003(11)
[7]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 李国平,范红忠. 经济研究. 2003(11)
[8]中国地区经济趋同研究——横断面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检验[J]. 孟健军,川田康治. 开发研究. 2003(04)
[9]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J]. 吴殿廷,宋金平,梁进社,张同升. 地理科学. 2003(04)
[10]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 林毅夫,刘明兴. 世界经济. 2003(08)
本文编号:226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