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武汉市生态足迹模型及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7 11:25
【摘要】: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在对武汉市1990~2012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了武汉市生态足迹回归模型,并分阶段对其生态足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武汉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驱动力为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及经济水平的提高;2010年武汉市生态足迹达到高峰值,为2 335.537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2.8 hm2/人,随后生态足迹与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1年开始呈现负相关性,生态足迹与GDP开始呈现倒"U"型转折点,人均生态足迹于2012年下降为2.43 hm2/人;"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及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增加,能源消耗总量及万元工业能耗的下降,对减缓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from 1990 to 2012 in Wuhan,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Wuhan is constructed by 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nalyzed in st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uhan City is on the rise from 1990 to 2010,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s the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rate, population scale and economic level.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uhan reached a high peak in 2010, with a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2 335.537 hm2, (2.8 hm2/), followed by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GDP and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in 2011.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GDP began to show a turning point of inverted "U" type,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decreased to 2.43 hm2/ in 2012.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propor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Wuhan City increased,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en thousand yuan industry decreased,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lowing down the population's dependence on na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经济学院;
【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FFB02702)
【分类号】:F127;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罗璐琴;周敬宣;李湘梅;;生态足迹动态预测模型构建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3 刘晓星;贡璐;吕光辉;杨晓东;;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动态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4 白露;白永秀;薛耀文;宋媚;;循环经济“拐点”: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7年05期

5 郭永奇;;区域产业生态足迹变化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6 齐琛;方秋莲;;偏最小二乘建模在R软件中的实现及实证分析[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3年02期

7 魏媛;吴长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8 张爱菊;张白汝;向书坚;;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9 吴开亚;王玲杰;;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与应用[J];资源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天永;车玉满;孙鹏;李连成;孙波;;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高炉焦比影响因素分析[J];鞍钢技术;2009年05期

2 汪东军,汪夏燕;神经元网络在精馏塔控制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0年04期

3 禹茜;王建湘;周杰良;张雄;;泡桐生长与土壤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杨红旗;温建;雷丽娟;孙福海;;基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河南粮食产量组合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6 朱丽;张文杰;刘胜;;毛白杨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综纤维素含量数学模型[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7 王希娟;冯京晓;;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合金加料回归模型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8 王军,魏仲慧,何昕,郝志航;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多CCD拼接相机模型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4年05期

9 潘素昆;文婧;;基于行业视角的FDI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万学仁,王来芬,肖圣敏,伊芳;弹药性能试验回归方法优选[J];火炸药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启厅;周炼清;史舟;李震宇;顾群;;FPXRF——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土壤中的铅含量[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宇宁;;电信企业综合评价中的外部因素处理办法研究[A];第七届国有经济论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孟凡香;徐淑琴;刘东;;三江平原水稻生育期蒸发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之宇;孙德敏;;丙烯腈反应器收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与建模[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尚俊;吴刚;陈华友;周礼刚;;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黄山市卷烟消费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孟振振;王保良;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基于ERT和LS-SVM的两相流流型辨识[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7 韩冰;徐清雷;邓正隆;;光学陀螺漂移模型温度建模实验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王仁雷;林衍;马曦;;基于PLS回归的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阮桢;胡德金;许黎明;冉丽红;;汽车机油泵供油量特性的PLSR分析[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笙;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尹浩;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郑光辉;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高若阳;基于知识观的组织模块性与企业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驰;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监测机理及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靳涛;火电机组反向建模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硕;基于Vis/NIR光谱不同粒径下土壤碳氮的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门君;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的毒性及QSAR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郝旭光;白车身装焊误差监控方法及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志洪;提升广州边检服务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园园;偏最小二乘回归与判别分析在科技人员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D];潍坊医学院;2009年

6 吴元清;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方法[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磊;基于混合PCA模型的多工况过程统计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敏;基于数据驱动的非线性建模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蒋晶;基于LabVIEW的焊接质量在线检测分析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军;辽沈地区静压管桩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群生;;贵州省耕地人口及粮食安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2 季波;李生宝;蔡进军;张源润;;宁夏彭阳县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4 郑德凤;李莹;邵艳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5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6 檀满枝,陈杰,田晓四,张学雷;南京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7 成淑敏;高阳;黄姣;杨卓翔;;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8 刘建兴;王青;顾晓薇;李广军;;投入产出法在我国生态足迹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肖思思;黄贤金;吴春笃;;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基于PLS方法对STIRPAT模型的修正[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3期

10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4 张颖;王万茂;;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年02期

5 柴一新,郭林,祝宁;浅谈生态足迹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情况[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6 王景伟;王海泽;;大庆市生态足迹计量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4期

7 张丽峰;;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9 陈秋计;刘昌华;刘文锴;;煤炭主产区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2006年02期

10 严圣华;;湖北省2002年生态足迹测度[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6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16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