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技术溢出、要素流动与经济地理均衡

发布时间:2018-11-11 10:07
【摘要】:笔者从多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全域溢出模型为核心,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随着工业品支出份额、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增加,反之,随着消费者贴现率和资本折旧率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降低;随着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消费者贴现率的降低,会导致对称结构越来越稳定。相反,随着地区间贸易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对称结构逐渐演变为中心—外围结构;企业或资本在一个地区的集聚,不但影响地区间的名义收入,而且会通过地区间工业品价格指数的差异进一步影响居民的实际收入,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ulti-factor flow, taking the global spillover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s the c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new theoretical viewpoi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hare of industrial product expenditure,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 increasing degree of the enterprise's return on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This will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wherea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count rate of consumers and the depreciation rate of capital,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will decrease;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 decrease of consumer discount rate, symmetrical structure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stable. On the contrary,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 the symmetrical structure will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 The agglomeration of enterprises or capital in a reg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nominal income among regions, but also further affects the real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through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ice index of industrial products among regions, which leads to the further widening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egions.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项目(批准号:13YJC790216)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批准号:2011XWD-S0202)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11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雄浪;赵峰;;空间相关性、企业效益与我国地区资本流动[J];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2 何雄浪;张慧颖;毕佳丽;;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分析[J];民族学刊;2013年06期

3 何雄浪;杨继瑞;;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J];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4 何雄浪;;企业异质、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登峰;傅利平;;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李胜会;;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的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4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赵祥;;集聚还是分散——兼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6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7 刘青海;;国际技术扩散地域效果、地区差距与空间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8 陈日新;陈向阳;;经济活动密度与城市增长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东岳论丛;2012年03期

10 赵祥;;集聚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3 刘巳洋;路江涌;陶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4 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5 张宇;;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外资依赖与中国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7 练振中;临空经济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梦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振磊;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付明月;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萌;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并购的发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赵艳;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致浩;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赢政;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沈德景;技术采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年09期

2 何雄浪;刘帅;;资金供给、资本非均衡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何雄浪;陈灿平;胡运禄;;地区资本收益、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盛丹;王永进;;中国企业低价出口之谜——基于企业加成率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2年05期

5 贺灿飞;肖晓俊;;产业集聚、产业共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刘艳;论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对传统“梯度转移”理论的一种质疑[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1期

7 何雄浪;;企业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空间演化[J];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8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年05期

9 何雄浪;汪锐;;市场潜力、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水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何雄浪;;企业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与本地市场需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浩坤;中国跨区域资本流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越;;产业集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2 杨弘;;空间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4期

3 上官飞;江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工业集聚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10期

4 李明涓;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4年08期

5 陈燕;FDI对华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6期

6 章凯栋;钟昌标;;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浙江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何小兰;;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年12期

8 张心盼;吕玲丽;张林;;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J];当代经济;2007年05期

9 马霄;;山西省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煤;2008年11期

10 维维安;;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晔;吴殿廷;宋涛;杜亚敏;;经济地理学的前景与方向——从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江;段杰;;从被动资源保障到主动调控转变——探索深圳产业空间重构的新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永亮 刘钜强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新经济地理学支撑市场获得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吕世生;重视技术溢出效应[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3 志敏邋李孟刚;外资并购危及中国产业安全[N];现代物流报;2008年

4 南开大学 胡雪琴 李娜;引进来 走出去[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5 曲力秋;拨去笼罩在 FDI上的迷雾[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丛亚平;内生基础被削弱 国内企业陷入“囚徒困境”[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汪洋;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更加重视技术进步[N];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陆峰邋邵生余;开放型经济,亮色如今更精彩[N];新华日报;2007年

9 魏文彪;54家跨国公司上书背后的“拉美化”阴影[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徐剑锋;浙江外来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但瓶颈仍存[N];国际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少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黄建锋;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颜银根;区域政策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D];南开大学;2012年

5 宿慧爽;基于FDI的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卓淳;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何莉;对外贸易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07年

9 朱春临;国际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三忙;基于FDI非均衡分布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峰;FDI对广东省十一城市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王冠;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翠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兰州商学院;2009年

4 刘金功;我国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孙方梅;FDI的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常颖;FDI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魏婷;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程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9 韩梅;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10 方黎;FDI在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24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24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