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日韩区域合作困局及中国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16 20:37
【摘要】:鉴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和政治、安全的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现实,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区域合作和取得成效将会越来越难。三国中的双边合作是不均衡的,主要是中日之间的合作难以深入。对中国而言,除了极力推动中韩自贸区建设外,也应因势而动,积极发展与韩国间的政治合作;在与日本博弈的同时稳住现实局面。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close economic ties, political and security separation, and the dual structure re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S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Bilateral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is uneven, mainly becaus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difficult to deepen. As far as China is concerned, apart fro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outh Korea Free Trade Zone, it should also actively develop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with South Korea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and stabilize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while playing games with Japan.
【作者单位】: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1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曹亮;谷克鉴;符大海;;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难以形成的原因研究——兼论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选择[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2 陆建人;;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J];当代亚太;2006年01期

3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4 魏志江;;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1期

5 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3期

6 刘洪钟;“安全两难”与区域合作:中日韩三国的战略选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许晓冬;;贸易区域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谈美国FTA协定与中美区域合作问题[J];商业时代;2012年11期

8 秦长城;;未来中日韩自贸区中我国农业部门经济效益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明英;孙增超;;“安全困境”概念、成因及其实践超越[J];长白学刊;2006年03期

2 杨鲁慧;;东北亚大国关系中第三方因素及地区安全共同治理[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3 陆建人;;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4 陆建人;;从东盟一体化进程看东亚一体化方向[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5 沈铭辉;;亚洲经济一体化——基于多国FTA战略角度[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6 王荣艳;;亚洲区域合作的演化、发展与未来——评《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7 方浩范;;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动因及其政治阻碍——中韩日对待“文化共同体”的态度[J];东疆学刊;2009年02期

8 邓仕超;;日本官方有关东亚共同体的认识、行为及其评述[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9 李向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10 王勇;;台湾寻求加入TPP的动机、路径选择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胜;沈佩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李冰;;韩国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2 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年

3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何祥武;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视角的中日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徐春祥;东亚贸易一体化的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刘君涵;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王珊珊;人民币区域化制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刘明;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10 李静秋;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亮;浅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如林;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晓北;论日本货物贸易政策体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许斯嘉;开放的地区主义:东亚地区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7年

5 李影;东北亚安全合作困境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崔正美;关于中日韩建立FTA的探讨[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7 张亚丽;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的主导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东虎;我国东亚FTA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杜永尚;中日韩贸易结构[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齐伟;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革;陈晓芳;;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1期

2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3 李向阳;;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J];当代亚太;2008年03期

4 魏志江;;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5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8 张琦;吕刚;许宏强;;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05期

9 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3期

10 张小济;符合三国长远利益——中日韩构筑经济合作制度框架的选择[J];国际贸易;2003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杰;在区域合作的基本格局中认识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建设的重要意义[J];管理评论;2003年08期

2 王宏纬;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4年02期

3 ;中国最大规模区域合作启动[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22期

4 王健朴;论“9+2”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协调政策[J];特区经济;2004年09期

5 魏霞;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贵州的历史性跨越[J];当代贵州;2005年11期

6 张婷婷;试论发展中国与南亚的区域合作[J];南亚研究;2005年01期

7 辛文;推进区域合作 共谋发展强大[J];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03期

8 ;“泛珠9+2”区域合作再开新篇[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0期

9 陆建人;论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J];当代亚太;2005年10期

10 张左己;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开幕词[J];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周文兴;刘畅;;论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以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与长江上游关系为例[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熠煜;杨浩楠;;社会资本与区域合作治理[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3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 参考文献[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5 张继明;;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6 唐燕;;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艺雯;;论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建设[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何大明;苟俊华;;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合作中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允中;;强化现代发展意识与提升整体性国际竞争力——重谈不容延误的粤港澳区域合作[A];提升珠江三角洲竞争力——社会、经济与基础设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坚;;京津冀晋蒙区域合作及“大北京”构想[A];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曲静;哈洽会联奏区域合作强音[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关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3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建政;加强区域合作 谋求共同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铁兵 吴新光;区域合作 谋求多赢[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梅;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王军;海南在区域合作中有独特优势[N];海南日报;2004年

7 吕壮;加强区域合作是重要主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记者 刘兴祥 郭蕾;各省普遍高度重视区域合作[N];证券时报;2003年

9 本刊记者 高立洪;美国:区域合作努力恢复保护五大湖[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正红;泛黄海区域合作再拓新领域[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郭文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延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4 郑文升;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补偿与援助[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伊卡万(Ekaouel Hakilou);非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光;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运美;多中心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治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超;区域间政府合作:应对边缘化的共识[D];西北大学;2010年

4 金萍;粤港澳合作的制度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群涛;中国与中亚区域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刘深诣;中日韩区域合作的进程及前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7 刘祝君;南亚区域合作以及中国的参与[D];外交学院;2010年

8 魏雪娇;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治理中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筱琼;云南省面向南亚开放的战略机遇与前景[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游姝琪;闽、浙、赣三省毗邻区跨区域合作的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3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83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