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应转向

发布时间:2019-01-14 17:42
【摘要】:承接产业转移能强化承接地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带动城市公共品供给的改善,从而有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效应。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普遍存在产业承接上的区域均衡配置、城市建设中的刻意追求功能分区、招商引资上的"唯数量论"等有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亟待转向,应重塑产业布局、重构产城关系、重建承接模式。
[Abstract]: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can strengthen the industrial support of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thus ha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gional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the deliberate pursuit of functional zo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e "quantity theory" in attracting investment and so on, which hinder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Therefore, the polic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eeds to be changed urgently, which should reshape the industrial layout,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city, and rebuild the mode of undertaking.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编号:12BJL081)的成果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2 孙久文;胡安俊;陈林;;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陈钊;陆铭;许政;;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J];江海学刊;2009年02期

4 周世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基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演进[J];经济学家;2012年06期

5 赖德胜;夏小溪;;中国城市化质量及其提升:一个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年09期

6 高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特点与制度创新[J];税务与经济;2009年01期

7 魏玮;毕超;;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面板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杨国才;;中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际功用与困境摆脱[J];改革;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蒙莉丝;高安刚;;互动视角下的两广产业转移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4期

2 李晖;陈漫涛;;珠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机理研究——基于湘南地区开发开放背景下的产业承接转移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3 杨东峰;毛其智;;城市化与可持续性:如何实现共赢[J];城市规划;2011年03期

4 蔡坚;;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基于湖北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当代经济;2011年21期

5 蒋斌;李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6 孙浩进;;国内外主要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与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思辨[J];纺织导报;2009年03期

8 李晖;王莎莎;;基于TOPSIS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年08期

9 古学彬;;地区间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以肇庆承接地为例[J];南方金融;2011年09期

10 刘培明;;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覃成林;熊雪如;;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昭;杨洁;戴明泽;曹景林;;污染产业区际分布及各省承接程度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陶菁;后MFA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中的中国纺织出口增长结构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5 陈景岭;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经济风险生成与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6 肖宏;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及其治理[D];复旦大学;2008年

7 田敏;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张婷婷;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张海华;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郝晶;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创立本地服装品牌[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红姣;产业集群转移机理研究和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孔令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群体满意度的差异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晶;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周期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张黎黎;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亚丹;我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胡田田;投资转移的作用机理及区位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婧,王甬;新时期以来农民流动的历史考察[J];北京党史;2003年06期

2 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2期

3 孔凡文,许世卫;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2005年05期

4 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04年06期

5 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3期

6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7 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8 史耀媛,张秀君;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新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林平凡;刘城;;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2003年05期

2 ;城镇化不做“夹生饭”[J];城市规划通讯;2010年11期

3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的战略转型[J];中国乡村发现;2010年04期

4 雷靖;;大力推进“1211”工程 自治区建设厅确定全区城镇化示范县和专项示范县名单[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08期

5 孙晓红;;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3期

6 陈鸿彬;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的若干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2期

7 ;博览[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8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六大政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2年03期

9 孔凡文;苏永玲;;论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农业经济;2006年05期

10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延鹏;李枝坚;李欣;蔡春;;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下的广东理想城市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潇文;;经济发展转型要求下广东“三旧”改造的经验与做法[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晓云;;以包容性发展为导向 积极稳妥推进贵州城镇化[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成;;以“五坚持”为抓手 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傅崇兰;;我国城镇化新阶段、新战略与小城镇发展的科学定位[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6 罗晓玲;;以产业聚集带动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思考[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石森文;王丽娜;周均清;;城际铁路对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影响研究——以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瞻;梁靓洁;杨文龙;;煤炭城市转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顺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开拓与完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君;我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居全省第四位[N];东营日报;2010年

2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 教授 高峰;以新型城镇化领跑富民强市新跨越[N];苏州日报;2011年

3 特派记者骆彩虹;王东林委员建议:以保障性住房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N];光华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贺彪;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N];中国建设报;2001年

5 木子;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提高城镇化质量[N];中国建设报;2005年

6 王云峰;城建与护树如何两全其美[N];中国花卉报;2011年

7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 刘u&;提高城镇化质量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N];联合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晓霞;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记者 沈俊霖;专家研讨“智慧青岛”[N];青岛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童亦弟;城市拥堵呼唤综合治理[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2 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李丽琴;财政分权体制变迁中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新新;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郭飞;江苏省城镇化质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邵琳;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4 周轶;基于城镇化质量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韩春;西安市城镇化质量及其协调性发展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柴志阳;湖南省“3+5”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陆双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8 梁超;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杨楠;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梁振民;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8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08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