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ainstream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has the falsehood and logic paradox of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law put forward by the unorthodox economics. It also loses the tradi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lass analysis, which i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classical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Marxist economics. Therefore, a class of classical-Marx economic growth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data of China from 1978 to 2012 to test 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rxist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in which the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s and the capital productivity decreases.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is established. This means that under the fixed wage share assumption, the economy will encounter the "Marx trend" of rising real wages and declining long-term profit margin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JL003)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2XJC7900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SWU1309369,SWU1309003)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3SKB006)资助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暴力;胡红安;;欧拉定律与边际生产力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柳欣;曹静;;微观生产函数与总量生产函数的矛盾——技术再转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5 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年09期
6 白暴力;关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分析[J];人文杂志;2000年05期
7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8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12期
9 徐杰;段万春;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2010年12期
10 许鲁光;任泽平;林u&;;关于资本存量的推算方法与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云峰;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孙刚;包先建;;论体制转型期间技改投资机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4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岳朝龙,陆磊;马鞍山市固定资产投资评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钱梦燕;;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缩小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卫东;龚玉荣;刘延平;冯善唐;郭润英;;我国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9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宋之杰;吴俊波;;秦皇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志耕;孙广义;;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经济实证分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8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暴力;“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4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5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6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7 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卢锋;;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8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J];经济研究;1988年06期
9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10 唐宗q;;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J];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年05期
2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3 张晓宜,张高旗;两类经济增长模型之比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章安平;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12期
5 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2期
6 金卓;胡适耕;;考虑环保技术的随机经济增长模型[J];应用数学;2006年S1期
7 程蕾;方凌志;;加入环境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1期
8 霍艳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1期
9 张伟东;;现代经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演进与评述[J];新学术;2007年06期
10 崔巍;;经济增长、科技功能与中国实践中的融合策略——马克思学派经济增长模型显示的科技功能[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治龙;;经济增长模型分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2 黄少安;韦倩;;一个包含合作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3 范金;;基于广义资本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A];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王瑞;;制度内生的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以法律制度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陶为群;陶川;;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最高、最低增长率[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6 程蕾;;加入环境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及污染控制方法[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7 程俊;;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的综述[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胡永刚;;体制变革中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分析[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喜生;喻学恒;;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增长与波动模型及稳定机制[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曹炳元;;不分明Solow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存在问题吗[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高鹤;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N];吉林日报;2014年
3 贺菊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京文;经济学也要与时俱进[N];经济日报;2002年
5 交银施罗德精选股票基金经理 赵枫;高投资从何而来[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金晓斌;新经济挑战传统主流经济学[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轶华;求解一类离散时间经济增长模型的最优投资与消费路径[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陆建明;基于资源中间品贸易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陶磊;能源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叶辉;具有人口结构的经济增长模型与仿真[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朝妮;经济增长模型的包容式演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米辉;一组确定性和随机经济增长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匡祥琳;北京市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4 王文s,
本文编号:2429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2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