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机理及路径
[Abstract]:China's transition has changed from pre-transition era to post-transition era, and the scope of post-transition era has expanded from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humanistic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demographic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while social humanistic transformation is through human transformation.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lifestyle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post-transition period, the scope of transformation has changed from simpl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ol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s further highlighted. In the post-transition period, we should speed up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by implementing the new human resource policy, implemen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speeding up the social informatization, promoting the social knowledge,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consump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harmonious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P014) 陕西省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建设项目(2008SZ09)
【分类号】:F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2 任保平;钞小静;;以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期
3 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夏海清;;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2年01期
5 任保平;钞小静;;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2年11期
6 王展渊;人格现代化取向:独立型人格[J];求索;2003年04期
7 ;胡鞍钢: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是关联性转型[J];求是;2011年04期
8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9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10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0 王云飞;李庆连;;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确立——从农民法律意识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义忠;;我国地方科普法制建设中科普内涵的创新与外延拓展[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甘超英;;“三农”问题的若干宪法观察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徐质斌;;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中的政府海洋管理转型及其推进机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10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帆;社会性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t,
本文编号:2450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5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