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
[Abstract]:China, as a geopolitical and political power that straddles the "heartland" and "the fringe" and connects them, The geopolit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which is in the "marginal zone" and the "heartland" and the "marginal zone", has shown a trend of mutually relying on each other in geopolitical and political terms.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have both resource value and geographical value for China. For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China can take advantage of its "heartl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o obtain its own unique geopolitica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 relations promotes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and then expands the spa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er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e opening up of the southwest channel,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wo foreign countries going to sea" have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opening-up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一类项目)(11JD710001)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国财;抓住机遇开拓南亚市场[J];经贸世界;1996年05期
2 李靖宇;张卓;;关于中国面向世界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10年08期
3 李靖宇;詹龙;许浩;张卓;;关于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推进构想[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朱兵;陶永新;;近代欧洲政治话语的创新——“国家理性”观析微[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3 黎海波;;外交胜于军事:波斯对希腊城邦遏制成功探因——一种现代国际关系视角的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4 杨成;;中国俄苏研究的范式重构与智识革命——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J];俄罗斯研究;2011年01期
5 华民;“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苏云婷;靳继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题的转换与演进[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7 熊艺茹;王勇;;浅析地缘战略与印度洋的战略地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15期
8 肖刚;;克服“外交缺陷”:体现中国外交先进性的几点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贾丹;;政治、道德与永久和平——马基雅维里国际关系伦理思想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秦治来;;试论传统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异军突起[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2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欣;;康德国际政治观的精神解读——乐观主义、渐进变革和终极关怀[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董晓倩;论政府软执行力[D];吉林大学;2012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简军波;权力与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6年
9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陶菁;法律进化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施文肖;冷战后俄罗斯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4 王大庆;摩根索现实主义与华尔兹现实主义的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莎岚;从1942年印度问题看英美特殊关系[D];四川大学;2005年
6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兵;圭恰迪尼其人及政治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邢轶非;国家间权力—安全竞争的机制分析:一种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马学庆;布什主义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姚晓玫;冷战后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的新变化[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大山;孙峻岩;罗洪波;;中国石油海运通道安全评价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刘伟;;巴基斯坦的能源状况及政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05期
3 许晶岩;孙健;;论马六甲海峡在亚太地区大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东南亚之窗;2011年02期
4 吴永年;;论中巴开辟新“贸易-能源”走廊[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5 张婷婷;试论发展中国与南亚的区域合作[J];南亚研究;2005年01期
6 陈继东;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与地区范围问题[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01期
7 陈小萍;;中巴贸易能源通道构想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01期
8 陈宝森;;为什么后金融危机时期仍然危机不断?[J];当代世界;2011年09期
9 张吉林;对通往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S1期
10 黄君宝;赵鹤芹;毕世宏;;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J];亚太经济;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世鸿;;“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2 佘伯明;;抓住机遇 加快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J];传承;2011年04期
3 农立夫;建设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5年03期
4 龙东林;高军;;对建设昆河经济走廊的认识与思考[J];学术探索;2006年04期
5 方一明;;京津经济走廊催生亦庄优势[J];投资北京;2007年05期
6 梅松武,夏光平;在三峡库区构筑经济走廊[J];今日四川;1994年03期
7 付秀东;大泽山镇营造“经济走廊”[J];小城镇建设;1995年08期
8 严世涛;曾庆忠;;构筑“经济走廊”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关于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政报;2000年01期
9 弘流;;《西部开发中成渝筑邕经济走廊建设研究》介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10 罗志光,杨永建,,陈天华;加快成渝经济走廊内江段建设势在必行[J];经济体制改革;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岚;普永生;;加快个开蒙城市群建设,促进边境地区对外经济合作[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贵满;林宏;刘亚军;关义新;;科技合作与经济合作相结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吉林省梨树县农村复合型合作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严法善;;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那·图木尔;;蒙中经济合作与人民的健康[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健康安全与保障--面对人类关注的健康问题”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广西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节选)[A];第5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14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7年
6 刘承智;;对构筑沿边地区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思考[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伯平;;香港回归与苏港两地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罗用能;罗剑伟;;建设金色走廊 跨上腾飞之路——对黔西南州南昆经济走廊发展战略的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岸明;俞友康;;WTO框架下粤港澳台经济合作模式探讨[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包德延;;试论振兴长江黄金水道[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1990—1991)[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歌;实施“一轴两翼”的起点是“两廊一圈”[N];广西日报;2006年
2 吴鹏;《昆明共识》落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记者 李石伦邋蒙灵;陈武会见出席GMS经济走廊论坛外国嘉宾[N];广西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荣 覃柳丹;南宁沿海经济走廊让区内农民共享开发成果[N];广西日报;2006年
5 肖潇邋罗惠娟 黄信;连接中国与中南半岛的陆路主通道[N];广西日报;2007年
6 何沙洲邋刘海山;把交通走廊发展为经济走廊[N];经理日报;2008年
7 肖宇辉;东盟华商150亿锁定昆明[N];昆明日报;2008年
8 邱海鹰;构筑“川渝经济走廊”前沿阵地[N];广安日报;2007年
9 杨劲松 记者 白洪文 粟舜成;朝天构筑百里农村经济走廊[N];广元日报;2006年
10 宣宇才邋徐元锋;第十六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智源;组织间知识产权经济合作与交易的模式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陈锴;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黎鹏;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于金镒;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吉昌;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雪威;冷战后韩国对朝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科闻;东北三省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子东;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演进与中国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陈祝华;成渝经济走廊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孙建;GMS进程中云南产业集群构建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林圣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之政治环境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6 王秀芝;中部崛起视野中的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傅沂;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扶生;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与联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颖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喜艳;中日经贸关系与东亚经济合作评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74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7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