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8:26

  本文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开放发展的理念早已有之,从自由经济之父亚当·斯密到新自由主义杰出代表保罗·克鲁格曼,从卡尔·马克思到冯·哈耶克,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和开放发展的探索从未间断。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采取开放的态度发展经济早已成为世界共识。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经济开启了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新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然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而此成绩的获得,开放型经济战略功不可没。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无疑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但相比于走在开放发展前列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环渤海地区仍处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还是从经济体系的开放程度,抑或从内部发展的协调程度来说,环渤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非唯一,而是需要在充分把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主体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出具有独特适用性的发展策略,如此才能达到利用开放型经济战略大力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首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开放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通过实现要素、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及跨区域流动,将自己纳入到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去,从而实现资源最自由、最高效的配置。继而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基本情况及其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得出环渤海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突出表现为内需不足、对外开放层次偏低、制度环境不完善、产业协同效应不强和政府间合作积极性不高等。但开放型经济赖以发展的诸多条件在环渤海地区同样具备,如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较强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等,而且,环渤海经济圈的存在很好地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都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当然,在此过程中,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改善生态环境也成为环渤海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环渤海地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加强环渤海经济圈的实质形成;继续坚持扩大内需,并加快贸易结构调整,从而改善贸易条件;创新外资利用和对外投资方式;深化区域合作,不断改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环渤海 开放型经济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9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9-10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选题意义10
  • 二、文献综述10-15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内研究现状13-15
  • (三)研究现状综述15
  • 三、论文创新及重点难点15-17
  • (一)创新点15-16
  • (二)研究重点16
  • (三)研究难点16-17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19
  • (一)研究内容17
  • (二)技术路线图17
  • (三)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开放型经济及其理论依据19-26
  • 一、开放型经济内涵的界定19-23
  • (一)开放型经济的内涵19-20
  • (二)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20-22
  • (三)开放型经济的新特点22-23
  • 二、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23-26
  • (一)理论基础综述23
  • (二)主要理论基础23-26
  • 第三章 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6-46
  • 一、环渤海地区介绍26-29
  • (一)环渤海地区基本情况26-28
  • (二)环渤海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演进28-29
  • 二、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29-43
  • (一)开放型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29-32
  • (二)对外开放现状分析32-41
  • (三)对内开放现状分析41-43
  • 三、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43-46
  • (一)有效需求不足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43
  • (二)对外开放层次质量和水平总体偏低43-44
  • (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环境尚未建立44
  • (四)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44-45
  • (五)地方政府的跨省合作意愿不强45-46
  • 第四章 环渤海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环境分析46-55
  • 一、环渤海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背景46-51
  • (一)国内背景分析46-48
  • (二)国际背景分析48-51
  • 二、环渤海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SWOT分析51-55
  • (一)环渤海地区的优势条件51-52
  • (二)环渤海地区的劣势条件52-53
  • (三)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机遇53-54
  • (四)环渤海地区面临的威胁54-55
  • 第五章 环渤海地区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建议55-61
  • 一、以京津冀为纽带带动区内协作55-56
  • (一)加强组织领导55
  • (二)以合作促整合55-56
  • (三)组织统一规划56
  • 二、加快贸易结构调整步伐56-57
  • (一)优化外贸商品结构56
  • (二)优化外贸方式结构56-57
  • 三、进一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57
  • 四、加快创新外资利用方式57-58
  • (一)提高引资效率57-58
  • (二)优化引资结构58
  • 五、加强对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58-59
  • (一)强调自主创新58
  • (二)完善企业制度58-59
  • (三)由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过渡59
  • 六、积极开展跨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59-61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59-60
  • (二)东北亚经济圈60
  • (三)中韩自贸区60-61
  • 结论与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8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瑛;理性认识产业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1期

2 王润理;以数字化成长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3 马勇;浅议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4 梁香青;魏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5年06期

5 刘淑梅;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刍议——兼论协调发展地区经济与实现全面小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年01期

6 本刊省区战略观察员;;山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正式启动[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45期

7 福田光宪;司韦;;大湄公河地区发展的前景与问题[J];南洋资料译丛;2008年03期

8 李强;魏巍;;安徽省地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范庆平;;浅谈边远落后地区科学技术的目标和政策[J];科学·经济·社会;1986年02期

10 余金满;试论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反思[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梁明惠;;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杨再昌;罗应华;;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6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第二十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8 艾南山;;从横断山谈康藏地区的发展(详细摘要)[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9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侯绍庄;;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在贯彻“1322”发展思路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N];山南报(汉);2008年

2 记者 孙开远 实习记者 何胜科;地委 人大地区工委 行署 政协 向全地区各族各界致以节日的问候[N];日喀则报;2009年

3 通讯员 王建运;要为地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N];联合时报;2002年

4 记者 王小静;地区人大工委2011年第三次会议召开[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5 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剖析[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本报记者 朱晓 书生 刘福生 通讯员 曾志鹏 赵鹏 孙建新;地区党政领导慰问节日在岗干部职工[N];阿克苏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滕明松 陈婷;重大活动档案须在15日内移交[N];阿克苏日报;2007年

8 沈府农;加大西南岗地区扶贫开发力度[N];新华日报;2007年

9 郑泽香;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分析[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民 通讯员 王志强;科技创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速[N];阿克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茹玉骢;合约实施效率与中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邹峻;欧盟地区政策研究: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D];复旦大学;2007年

8 龚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刘颖;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贤;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的物质生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赖庆昆;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卓建;我国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高倩;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严峻;转型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趋势与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朴;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张贺祺;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效率分析[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年

8 杨婧;苏州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一娇;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马一鸣;大连市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3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