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7 21:22

  本文关键词: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阶段,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已发展成为共识。在过去30余年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社会总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却呈现出长期的下降趋势,而政府消费率的的变动相对稳定;可以认为,居民消费率下降直接拉低了全社会整体消费率,并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开始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仅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发展中国家。针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但并没有顺利实现启动消费和扩大内需的目标,学术界也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中国居民消费不振的原因,但学者们并未就此形成一致意见。基于这些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构建了一个尽可能将人口结构转变、收入分配、不确定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纳入其中的流动性约束框架,试图从“流动性约束假说”视角就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作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解释,进而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理论文献以及经验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其次,系统分析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并从收入状况、消费信贷、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不确定性、人口特征、消费习惯和利息率8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接下来,在对Campbell与Mankiw流动性约束模型进行评价改进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静态识别模型和动态识别模型,以及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静态识别模型和动态识别模型;并在对农村和城镇居民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采取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的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Ⅳ)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模型进行了静态识别,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tem GMM)就农村和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模型进行了动态识别。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但收入依旧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当前农村居民不仅面临着传统的自然风险、家庭内部不确定性,还要应对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体制性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引致的预防性动机直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从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在传统的“零风险预期”的福利体制逐步瓦解,而健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背景下,城镇居民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养老等体制改革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城镇居民面临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各阶层农村居民收入的敏感性系数呈现“倒U型”轨迹,也就是说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居民面临最为严重的流动性约束,而低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则相对较低,高收入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最低;相应地,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也呈现倒“U”型轨迹。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消费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结构转变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当前缓解城乡居民流动性约束的根本途径,以及构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于:建立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完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加强消费引导,提升居民消费品质。
【关键词】:中国居民 流动性约束 居民消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6.1
【目录】:
  • 中文摘要11-13
  • ABSTRACT13-16
  • 第1章 导论16-2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6-20
  • 1.1.1 选题背景16-19
  • 1.1.2 研究意义19-20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20-21
  • 1.2.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0-21
  • 1.2.2 研究方法21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1-23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可能的创新点21-23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23-35
  • 2.1 流动性约束理论的提出23-26
  • 2.1.1 流动性约束理论的提出23-24
  • 2.1.2 流动性约束的表现形式24-25
  • 2.1.3 流动性约束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25-26
  • 2.2 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国外研究文献回顾26-29
  • 2.3 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国内研究文献回顾29-33
  • 2.3.1 引入不确定性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应用30
  • 2.3.2 引入预防性储蓄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应用30-31
  • 2.3.3 引入消费信贷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应用31-32
  • 2.3.4 引入短视模型、前景理论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应用32
  • 2.3.5 引入其他因素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应用32-33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33-35
  • 第3章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35-56
  • 3.1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35-37
  • 3.2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征37-40
  • 3.3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40-56
  • 3.3.1 收入状况40-42
  • 3.3.2 消费信贷42-45
  • 3.3.3 非正规金融45-47
  • 3.3.4 制度变迁47-50
  • 3.3.5 不确定性50-54
  • 3.3.6 人口特征54-55
  • 3.3.7 消费习惯55
  • 3.3.8 利息率55-56
  • 第4章 中国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实证分析56-87
  • 4.1 流动性约束经典模型56-59
  • 4.1.1 Campbell与Mankiw流动性约束模型56-57
  • 4.1.2 Campbell与Mankiw流动性约束模型评价57-58
  • 4.1.3 Campbell与Mankiw(1989)流动性约束模型改进58-59
  • 4.2 计量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59-67
  • 4.2.1 计量经济模型构建59-61
  • 4.2.2 变量选取和说明61-67
  • 4.3 研究方法说明67-70
  • 4.3.1 静态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法67-68
  • 4.3.2 动态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法68-70
  • 4.4 农村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实证分析70-79
  • 4.4.1 基于静态面板模型的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分析70-76
  • 4.4.2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分析76-79
  • 4.5 城镇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实证分析79-87
  • 4.5.1 基于静态面板模型的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分析79-83
  • 4.5.2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分析83-87
  • 第5章 流动性约束下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分析87-90
  • 5.1 流动性约束限制了居民当期消费支出87-88
  • 5.2 流动性约束导致了居民消费的“短视性”与“阶段性”特点88-89
  • 5.3 流动性约束抑制了居民超前消费行为89-90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90-97
  • 6.1 研究结论90-93
  • 6.2 政策建议93-97
  • 6.2.1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可持续能力93-94
  • 6.2.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94-95
  • 6.2.3 改善消费条件,优化居民消费环境95
  • 6.2.4 加强消费引导,提升居民消费品质95-97
  • 参考文献97-103
  • 致谢103-10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4-10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霞;刘彦平;;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2 叶耀明;王胜;;关于金融市场化减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3 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5期

4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5 李凌;王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9年06期

6 屠俊明;;流动性约束、政府消费替代与中国居民消费波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7 臧旭恒;裴春霞;;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年12期

8 张继海;臧旭恒;;寿命不确定与流动性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年02期

9 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10 龙志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1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