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22:14

  本文关键词: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转型任务尤为艰巨。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瓶颈还很多:例如产业层次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选择上海老工业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转型发展的对策,并结合上海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本文在大量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老工业基地及传统产业、土地开发等的相关概念、特征进行界定,并概述了产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由于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是从转型的机制体制角度切入,因此在第二章中也对机制体制的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了论述。在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通过对上海老工业基地及上海闵行区政府、宝山区政府的调研访谈,分析了上海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背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上海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之后运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方法,对上海老工业基地进行环境分析和优劣势分析,充分把握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内外环境特点,为后文的转型战略定位、机制设计及对策建议做铺垫。要研究如何转型,首先要明确上海老工业基地的特征和问题,再对症下药。第四章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得出上海老工业基地具有以重工业为主、存量土地有限等特征,并由此分析出其目前的转型现状及瓶颈,并对当前上海的开发体制机制进行了梳理。定性分析后,文章第五章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从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创新因素以及产业成长性因素几个角度,定量分析影响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因素,并得出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对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为了进一步证明模型结论,本文选取上海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政策因素中的税收优惠与政府补贴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家控股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反向的作用效果,即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有利于企业转型,而国家控股不利于转型的推进。第六章通过论述德国、美国等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践,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总结出国内外先进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实践经验,包括:发展区位优势,推动区域多元产业发展;政府统筹转型,体制机制改革促保障等。在国内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的定性定量分析,第七章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战略定位进行分析,并就吴淞、吴泾、桃浦的具体定位、目标及方向进行了阐述,对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具有引导性的作用。最后,借鉴国内外老工业基地的转型经验,针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现状和问题,以及其面临的环境,本文给出了侧重于机制设计的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举措:围绕组织领导机构的搭建、工作推进机制的建立、土地储备和开发机制创新、充分利用政策激励机制、对接“自贸区”。以期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上海老工业基地 体制和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 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4-19
  • 1.1.1 研究的背景14
  • 1.1.2 研究的意义14-15
  • 1.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5-18
  • 1.1.4 创新点18-19
  • 1.2 国内研究综述19-28
  • 1.2.1 国外研究综述20-21
  • 1.2.2 国内研究综述21-26
  • 1.2.3 结论26-28
  • 第二章 老工业基地研究的理论基础28-38
  • 2.1 老工业基地概念界定28-29
  • 2.2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29-30
  • 2.2.1 传统产业定义29-30
  • 2.2.2 新兴产业定义30
  • 2.3 体制、机制的相关概念30-32
  • 2.3.1 体制的内涵30-31
  • 2.3.2 机制的内涵31
  • 2.3.3 机制和体制的关系31-32
  • 2.4 土地开发的相关概念32-35
  • 2.4.1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含义32-33
  • 2.4.2 土地二次开发的内涵33-34
  • 2.4.4 土地储备模式34-35
  • 2.5 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35-38
  • 2.5.1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35-37
  • 2.5.2 老工业区改造的相关理论37-38
  • 第三章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环境分析38-55
  • 3.1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38-40
  • 3.1.1 外部因素分析38-39
  • 3.1.2 内部因素分析39-40
  • 3.2 上海老工业基地PEST分析40-46
  • 3.2.1 政治环境分析40-41
  • 3.2.2 经济环境分析41-43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43-44
  • 3.2.4 技术环境分析44-45
  • 3.2.5 上海老工业基地PEST分析模型45-46
  • 3.3 上海老工业基地SWOT分析46-55
  • 3.3.1 优势分析46-48
  • 3.3.2 劣势分析48-50
  • 3.3.3 机会分析50-51
  • 3.3.4 威胁分析51-52
  • 3.3.5 上海老工业基地SWOT分析矩阵52-55
  • 第四章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现状及瓶颈55-69
  • 4.1 上海老工业基地特征55-62
  • 4.1.1 经济结构特征55-57
  • 4.1.2 社会结构特征57-58
  • 4.1.3 环境特征58-61
  • 4.1.4 产业结构特征61-62
  • 4.2 上海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现状62-64
  • 4.3 上海开发机制体制现状64-67
  • 4.4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瓶颈67-69
  • 4.4.1 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67
  • 4.4.2 存量用地利用率低67
  • 4.4.3 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67-68
  • 4.4.4 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68-69
  • 第五章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影响因素分析69-84
  • 5.1 转型影响因素分析69-70
  • 5.2 转型机制模型分析70-79
  • 5.2.1 构建模型70-73
  • 5.2.2 模型运算73-79
  • 5.3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实证分析79-84
  • 5.3.1 研究假设79
  • 5.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79
  • 5.3.3 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79-80
  • 5.3.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80-84
  • 第六章 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国内外经验84-94
  • 6.1 美国“锈带”复兴84-86
  • 6.2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86-88
  • 6.3 日本北九州老工业基地改造88-89
  • 6.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89-91
  • 6.5 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总结91-94
  • 6.5.1 发展区位优势,推动区域多元产业发展91-92
  • 6.5.2 政府统筹转型,体制机制改革促保障92-93
  • 6.5.3 注重科技创新,力促“产、学、研”结合93
  • 6.5.4 重视社会问题,实现“平衡转型”93-94
  • 第七章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定位94-98
  • 7.1 发展方向94-96
  • 7.1.1 经济形态由厂区向城区转变94
  • 7.1.2 功能形态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94-95
  • 7.1.3 产业形态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95
  • 7.1.4 空间形态由混杂分隔向产城融合转变95-96
  • 7.2 战略调整定位96
  • 7.3 转型目标96-98
  • 第八章 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举措98-104
  • 8.1 搭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98-100
  • 8.2 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100-101
  • 8.3 创新土地存储与开发机制101-103
  • 8.4 充分利用政策激励机制103
  • 8.5 构建与“自贸区”对接机制103-104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104-107
  • 9.1 全文总结104-106
  • 9.2 未来工作展望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1
  • 附录111-12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25-126
  • 致谢126-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孔伟艳;;制度、体制、机制辨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3 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4 次照辉;;国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对河北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7期

5 梅孙华;;安徽省工业新兴产业结构统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6 魏海涵;余茜;刘靖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09期

7 刘爱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10期

8 张庆杰;申兵;汪阳红;袁朱;贾若祥;欧阳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9 万军;冯晓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邱祖福;;土地收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董丽晶;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涛;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母小曼;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华;推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陈小红;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君君;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6 王科;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时保国;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孙竹林;辽宁省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9 袁锦祥;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策略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宁;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d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