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人地关系压力指数的山东省可持续性评估与预测

发布时间:2017-04-11 05:05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地关系压力指数的山东省可持续性评估与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对空间的占有都达到空前规模,人地矛盾愈演愈烈,不断增长的人口、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资源环境对中国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为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合理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对我国的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和充分分析。作为我国人口、经济和工业大省的山东省,拥有着和中国国情极为相似的省情,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人地关系可持续性评估的其中一个方面——人地关系压力评估,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充分分析,丰富和完善了区域人地关系可持续性评估与预测的方法,可为区域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为不同类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案例借鉴。本文首先对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和阶段进行了梳理,然后用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人地关系的可持续性整体特点和当前存在的主要不可持续问题及人地矛盾,之后通过构建人地关系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人地关系压力指数模型,对山东省人地关系压力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并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未来10年山东省人地关系压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总结提出了实现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现代社会之前的缓慢演化阶段,和现代社会的剧烈变动阶段。现代社会之前的人地关系演变又可以细分为:1)原始社会的原始协调共生阶段;2)传统农业社会的缓慢波动演化阶段。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演变又可以细分为:1)农业资源开发为主,人地关系轻度失调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2)工业资源开发为主,人地矛盾严峻凸显阶段(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3)综合资源开发为主,人地关系逐步协调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山东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性整体特征主要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能矿资源丰富,工业重型化特点突出;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海陆兼备,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山东省当前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及人地矛盾主要为:经济规模持续增大,但质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失衡和区域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增速和规模过快过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人地矛盾缓冲余地空间较小;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但与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路径锁定矛盾较大。 (3)从时间序列来看,山东省的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人地关系压力呈现逐年增大的态势。从空间格局来看,山东省中部省会济南周边和东部半岛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高于西南部地区,而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全省其他地市来说较低;山东省总体的人地关系压力状况并不是十分紧张,大部分地市处于人地关系压力中低等级,其中济南、青岛及胶济沿线、鲁南部分地区的人地关系压力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较高。 (4)未来10年山东省的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的增速要远大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的增速,因而人地关系相对压力将不断增大。 (5)为缓解人地关系压力增大的速度,实现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应从优化“人”对“地”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提高“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完善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保障这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人地关系压力指数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评估了其人地关系压力状况,在人地关系可持续性评估的视角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文章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机理的分析不够深入,所采用指标体系和模型尚不成熟,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推敲改进。
【关键词】:人地关系压力指数 可持续性评估 预测 山东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人地矛盾加剧,资源环境危机成制约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瓶颈9
  • 1.1.2 国家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10
  • 1.1.3 山东省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尺度区域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进展11-14
  • 1.3.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11-12
  • 1.3.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方法研究12-13
  • 1.3.3 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人地系统研究13
  • 1.3.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性评估13-14
  • 1.3.5 人地系统协调优化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4
  • 1.3.6 山东省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14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4-18
  • 1.4.1 研究内容14-16
  • 1.4.2 研究方法16
  • 1.4.3 技术路线16-18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18-23
  •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18-20
  • 2.1.1 人地关系及人地压力18-19
  • 2.1.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9
  • 2.1.3 可持续性及可持续性评估19-20
  • 2.2 理论基础20-23
  • 2.2.1 人地关系论20-21
  • 2.2.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21
  • 2.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22-23
  • 3 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及可持续性状态分析23-41
  • 3.1 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划分23-29
  • 3.1.1 现代社会之前的人地关系——缓慢演化阶段23-24
  • 3.1.2 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剧烈变动阶段24-29
  • 3.2 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状态分析29-41
  • 3.2.1 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性整体特点29-32
  • 3.2.2 山东省当前主要不可持续问题及人地矛盾分析32-41
  • 4 基于人地关系压力指数的山东省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41-63
  • 4.1 评估思路41
  • 4.2 评估方法41-46
  • 4.2.1 指标体系构建41-43
  • 4.2.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确定方法43
  • 4.2.3 评价模型构建43-46
  • 4.2.4 数据来源46
  • 4.3 评估结果及分析46-63
  • 4.3.1 山东省人地关系压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46-51
  • 4.3.2 山东省人地关系压力状况空间格局分析51-63
  • 5 山东省人地关系变动预测及可持续发展实现对策研究63-72
  • 5.1 山东省未来人地关系变动趋势预测63-67
  • 5.1.1 预测方法——灰色预测63-65
  • 5.1.2 预测结果及分析65-67
  • 5.2 实现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67-72
  • 5.2.1 优化“人”对“地”的作用方式,降低作用强度67-69
  • 5.2.2 提高“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69-70
  • 5.2.3 完善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保障70-72
  • 6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研究结论72-73
  • 6.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78-79
  • 致谢79-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峰;;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的调适——以杭嘉湖地区为例[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2 张远索;张占录;孟斌;朱海勇;;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3 贾绍凤,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4 张洁;李同f;王武科;;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5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于建辉;;基于集对分析的鞍山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6 姜逢清,朱诚,穆桂金,胡汝骥;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7 刘继生,陈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8 张雷,刘毅;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9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刘春霞;李月臣;杨华;闵婕;王才军;张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地关系压力指数的山东省可持续性评估与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8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1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