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立足苏维埃俄国基本国情,从当时苏俄国际国内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而走出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后形成的。当代中国虽与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俄国的国情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在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农民问题,如何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等问题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也都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运用、创新和发展。这些不但深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而且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理论研究意义。本文通过论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内容,总结列宁新经济政策中解决农民问题、工业管理问题、发展商品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等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并且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具体实际,启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明陈述了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勾勒出全文的整体框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从一开始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到从苏俄实际出发搞建设,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苏维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这期间列宁对经济建设认识的不断变化。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对农民问题、工农关系的恢复、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贸易和商业的恢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思想的提出、对上层建筑的完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且不平衡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列宁通过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途径。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前几部分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介绍,并联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条件下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发展。在构建新时期工农联盟、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持续推进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就是列宁新经济政策基本经验在当代中国创新的例证。说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继承列宁新经济政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归纳分析,来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政策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091.92;F1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一、引言10-15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选题依据10
- 2.研究的意义10-11
- (二)文献综述11-13
- 1.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国内研究现状12-13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3
- 1.研究方法13
- 2.研究内容13
- (四)主要创新点13-15
- 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15-21
- (一)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开展俄国社会主义建设15-18
- (二)列宁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8-21
- 三、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21-28
- (一)实行粮食税和合作社政策,促进工农之间关系的恢复21-23
- (二)创立经济核算制理论,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3-24
- (三)恢复自由贸易和商业发展,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思想24-26
- (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加强对外经济联系26-28
- 四、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28-37
- (一)构建新时代条件下互惠互利的工农联盟28-31
- 1.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9-30
- 2.协调工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确保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31
- (二)合作社理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31-34
- 1.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过渡32
- 2.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培育现代新型农民32-34
- (三)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4-37
- 1.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巩固和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34-35
- 2.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工业管理体制[J];经济师;2002年01期
2 林新康;对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3 马建堂;;也谈我国宏观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方生同志商榷[J];经济纵横;1986年01期
4 蒋经宇;;探索中小城市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J];计划经济研究;1986年04期
5 王爱萍;工业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研究;1988年03期
6 ;我国将建立新型工业管理体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1996年03期
7 ;工业管理体制存在三大问题[J];广西会计;1997年06期
8 董新保;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7年01期
9 ;今年上海构筑全社会大工业管理体制[J];湖北经济管理;1997年01期
10 ;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5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根华;;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刘少奇与60年代初试办托拉斯的理论与实践[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8年
2 王华俊;;改革开放30年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成就[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文峰 吴生锋;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昨启动[N];扬州日报;2006年
2 本报特邀评论员;完善工业管理体制[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特邀评论员;完善工业管理体制[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贾新光 独立汽车分析师;汽车工业管理体制必须大改[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5 记者 何振红;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出现重大转变[N];经济日报;2000年
6 赵林;中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N];中国企业报;2000年
7 记者 饶振华;江西省决定调整全省有色工业管理体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8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 叶荣泗;我国面临艰巨的节能降耗任务[N];中国工业报;2004年
9 陈庆修;轿车市场降价不到位 市场难启动[N];江苏经济报;2000年
10 庆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张啸天;突出“工业强市”战略顺应“大部制”改革要求 着力推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N];陇东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金园;工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萌;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喀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