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4 21:5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立在系统论经济自组织系统的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重视各次区域的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平等,重视个次区域间协同配合,各产业间协同,从而形成经济的自组织系统,最终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在研究了福建省各地市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福建省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了福建省九地市间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因素,通过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了适合福建省省情特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观点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具体发展实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命题的提出。首先提出了选题的现实背景,提出选题的目的,总结选题的意义,接着回顾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动力发展机制研究、协同理论的研究动态,并从产业间协同发展、城市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来评述协同理论的运用,指出了我国区域经济...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理论回顾与述评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1.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1.2.3 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1.2.4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 目前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不足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概念界定
1.4 主要创新点
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概况
2.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
2.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
2.3.1 发展战略的演进
2.3.2 协同发展的实践
2.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
2.4.1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
2.4.2 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2.4.3 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
2.4.4 福建省具有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2.5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2.5.1 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挤压
2.5.2 外资和台商的市场方向转变
2.5.3 金融危机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大
2.6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6.1 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大,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
2.6.2 基础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6.3 区域过度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2.6.4 区域经济协作领域狭窄,且效果不佳
2.7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2.7.1 历史因素
2.7.2 自然因素
2.7.3 政策因素
2.7.4 行政因素
2.7.5 社会因素
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评价分析
3.1 福建省区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分析
3.2 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3.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实证分析
3.3.1 第一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3.2 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3.3 第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分析
4.1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现状
4.1.1 福建省九地市差距不断扩大
4.2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择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指标的选择
4.3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4.3.1 DEA-BCC 实证结果分析
4.3.2 Malmquist 指数法实证结果分析
4.4 影响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原因分析
4.4.1 福州、厦门、泉州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能力不足
4.4.2 产业间联系较弱,产业集聚不突出
4.4.3 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
4.5 深化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5.1 加快产业集聚,加大产业间的联系
4.5.2 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各地市之间经济协同发展
4.5.3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转移农业劳动力
5 构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5.1 认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体
5.1.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1.2 市场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基础作用
5.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协同
5.2.1 产业集聚是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5.2.2 产业联动是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
5.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5.3.1 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构——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
5.3.2 区域利益协调方式——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
5.3.3 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协作机制
5.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设计
5.4.1 福建省区域政策设计的目的
5.4.2 转移支付政策
5.4.3 税收政策
5.4.3.1 税收优惠政策
5.4.4 金融政策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J]. 门可佩,魏百军,蒋梁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分析[J]. 刘海明,谢志忠,黄初升,杨健,赵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3]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J]. 林森. 财经问题研究. 2009(10)
[4]对福建省“山海协作”的若干思考[J]. 熊华林. 科技和产业. 2009(06)
[5]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以中山小榄镇五金集群为例[J]. 芦彩梅,梁嘉骅. 中国软科学. 2009(02)
[6]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径思考——引入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 封小云. 广东社会科学. 2008(06)
[7]国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贾若祥,侯晓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08(20)
[8]借“两廊一圈”平台,促南昆经济共同发展——南宁、昆明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分析[J]. 邱慧. 市场论坛. 2008(07)
[9]城市群竞争力的区域分异研究——基于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视角[J]. 朱英明,张雷. 技术经济. 2008(05)
[10]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性分析[J]. 刘明菲,柯锦辉. 理论月刊. 2008(04)
本文编号:3118555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理论回顾与述评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1.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1.2.3 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1.2.4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 目前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不足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概念界定
1.4 主要创新点
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概况
2.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
2.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
2.3.1 发展战略的演进
2.3.2 协同发展的实践
2.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
2.4.1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
2.4.2 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2.4.3 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
2.4.4 福建省具有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2.5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2.5.1 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挤压
2.5.2 外资和台商的市场方向转变
2.5.3 金融危机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大
2.6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6.1 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大,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
2.6.2 基础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6.3 区域过度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2.6.4 区域经济协作领域狭窄,且效果不佳
2.7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2.7.1 历史因素
2.7.2 自然因素
2.7.3 政策因素
2.7.4 行政因素
2.7.5 社会因素
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评价分析
3.1 福建省区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分析
3.2 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3.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实证分析
3.3.1 第一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3.2 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3.3 第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分析
4.1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现状
4.1.1 福建省九地市差距不断扩大
4.2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择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指标的选择
4.3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4.3.1 DEA-BCC 实证结果分析
4.3.2 Malmquist 指数法实证结果分析
4.4 影响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原因分析
4.4.1 福州、厦门、泉州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能力不足
4.4.2 产业间联系较弱,产业集聚不突出
4.4.3 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
4.5 深化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5.1 加快产业集聚,加大产业间的联系
4.5.2 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各地市之间经济协同发展
4.5.3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转移农业劳动力
5 构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5.1 认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体
5.1.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1.2 市场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基础作用
5.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协同
5.2.1 产业集聚是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5.2.2 产业联动是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
5.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5.3.1 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构——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
5.3.2 区域利益协调方式——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
5.3.3 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协作机制
5.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设计
5.4.1 福建省区域政策设计的目的
5.4.2 转移支付政策
5.4.3 税收政策
5.4.3.1 税收优惠政策
5.4.4 金融政策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J]. 门可佩,魏百军,蒋梁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分析[J]. 刘海明,谢志忠,黄初升,杨健,赵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3]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J]. 林森. 财经问题研究. 2009(10)
[4]对福建省“山海协作”的若干思考[J]. 熊华林. 科技和产业. 2009(06)
[5]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以中山小榄镇五金集群为例[J]. 芦彩梅,梁嘉骅. 中国软科学. 2009(02)
[6]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径思考——引入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 封小云. 广东社会科学. 2008(06)
[7]国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贾若祥,侯晓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08(20)
[8]借“两廊一圈”平台,促南昆经济共同发展——南宁、昆明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分析[J]. 邱慧. 市场论坛. 2008(07)
[9]城市群竞争力的区域分异研究——基于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视角[J]. 朱英明,张雷. 技术经济. 2008(05)
[10]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性分析[J]. 刘明菲,柯锦辉. 理论月刊. 2008(04)
本文编号:3118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1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