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业资源约束的伊春市产业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林业资源约束的伊春市产业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建设初期是以开发和加工森林资源为主导产业,并且长期无节制地对资源进行开采,导致资源不断减少。伊春市是典型的“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由于对森林资源的长期无节制开采,导致伊春市面临森林资源枯竭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伊春市的经济发展。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伊春市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共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介绍了伊春市资源现状,其中对森林资源进行了重点分析,第四部分对伊春市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伊春市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SWOT模型分析和接续产业设计,第五部分为伊春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对策。伊春市的产业转型任重而道远,不仅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顺利的进行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伊春市 森林资源 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接续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6.2;F121.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3.3 技术路线13-14
- 第2章 研究的指导理论14-17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4
- 2.2 生态经济理论14-15
- 2.3 循环经济理论15
- 2.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15-17
- 第3章 伊春市林业资源基础17-23
- 3.1 伊春市森林资源17-20
- 3.1.1 活立木蓄积量变化17-19
- 3.1.2 森林有林地变化及林分比例19-20
- 3.2 野生植物资源20-21
- 3.2.1 山野菜资源20
- 3.2.2 山野果资源20
- 3.2.3 食用菌20
- 3.2.4 药材20-21
- 3.3 旅游资源21-22
- 3.4 野生动物资源22-23
- 第4章 基于林业资源约束的伊春市产业转型研究23-35
- 4.1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3-26
- 4.2 伊春市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26-31
- 4.2.1 优势分析26-27
- 4.2.2 劣势分析27-28
- 4.2.3 机遇分析28-29
- 4.2.4 挑战分析29
- 4.2.5 SWOT矩阵分析29-31
- 4.3 伊春市接续产业设计31-35
- 4.3.1 伊春市接续产业设计原则31-32
- 4.3.2 伊春市接续产业设计32-35
- 第5章 伊春市产业转型对策35-37
- 总结37-38
- 参考文献38-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1-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洲;区域森林资源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李求明,黄荣辉,黄德民;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重在源头管理[J];江西农业经济;2000年06期
3 李裕;四川林区森林资源消长和发展趋势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00年07期
4 王伟,康伟,王兴;浅谈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J];森林工程;2000年02期
5 张国锋,张德全,刘强,姜善海;山东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2期
6 张德静;山东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2000年02期
7 赵书田;吉林省地方局森林资源系统动力学仿真[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0年04期
8 杨建洲,罗斌兵;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系统理论(一)——内涵及可行性研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05期
9 杨建洲;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系统理论(二)——系统综合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06期
10 张亚伟,于瑞安,郭玉成;谈塔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魁;张敏;赵建新;;西藏森林资源价值的动态评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栾皓;时春杰;;从两轮二类调查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3 曹超学;;资源价值评估初探——以森林资源为例[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祝雄;;关于我国森林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孙志兴;;中国西部森林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刘长兴;;森林资源的总量控制机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第18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森林资源合理配置的有关问题分析与建议[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8 ;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证制度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9 宋宗宇;郭金虎;黄璐;;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制度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林桦;何仕广;;浅谈雷州林业局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蔡冲春;森林资源综合建设开发框架协议签约[N];长白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步雪琳;我国谋求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曹靖;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开始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森林资源主体[N];人民日报;2001年
5 赵永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N];人民日报;2003年
6 通讯员 徐天华;上七镇三项措施保护森林资源[N];安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陈康;保护森林资源综合执法行动告捷[N];安康日报;2007年
8 张驰;依法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N];安庆日报;2007年
9 记者 张志勇;12条激励措施保护森林资源[N];江西日报;2006年
10 李江天;我省森林资源快速优质增长[N];辽宁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琳琳;东北亚森林资源多中心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2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罗仙仙;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唐代生;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吕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6 赵天忠;区域森林资源战略规划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7 杨建洲;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8 白降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规范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冯菁;丰裕中的贫困[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刘宗飞;基于资源诅咒视角的不同森林资源丰裕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润;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汪璀;县级森林资源小班数据更新系统的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冯尕才;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江娟;北京市延庆县森林资源及其多功能效益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朱文蓉;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兴生;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7 韩永春;山东省森林资源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谌丽;论森林资源权利[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昕;投影寻踪技术在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文益君;广州市城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林业资源约束的伊春市产业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