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本文关键词: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为了提高竞争力、走出经济危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开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发展中国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窗口;在发达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即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所以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关系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耦合协调度是用来解释两个或多个相关事物的耦合协调关系的一种方法。综合现有文献可知,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资源与经济、城镇化与生态、旅游区域发展与社会效益,以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其特殊性,在参数选取时需要考虑产业在各生命周期时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贡献率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研究;进而基于产业生命周期,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耦合协调理论适用于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同时在选取参数时应根据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其本身的特点进行选取。
【关键词】: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理论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目的、意义9-10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10-12
- 1.2.1 研究内容10-11
- 1.2.2 研究方法11-12
- 1.3 本文主要工作12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12-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15-23
- 2.1 技术创新相关文献研究15-16
- 2.1.1 技术创新内涵研究15
- 2.1.2 技术创新过程研究15-16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16-18
-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内涵研究16-17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研究17-18
- 2.3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关系研究18-19
- 2.4 耦合协调度研究19-21
- 2.4.1 耦合协调度方法研究19-20
- 2.4.2 耦合协调度适用性研究20-21
-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总体评价研究23-35
- 3.1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关系分析23-25
- 3.2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25-28
- 3.2.1 功效系数26
- 3.2.2 耦合度函数26-27
- 3.2.3 耦合协调度模型27-28
- 3.3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28-33
- 3.3.1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指标权重确定29-31
- 3.3.2 实证结果及分析31-33
- 本章小结33-35
- 第四章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35-49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研究35-39
- 4.1.1 产业生命周期35-36
-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及特点36-38
- 4.1.3 电子及通讯制造业技术发展及其生命周期研究38-39
- 4.2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39-44
- 4.2.1 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生命周期时耦合协调关系分析39
- 4.2.2 模型参数给定39-41
-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41-44
- 4.3 耦合协调度总体评价研究和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耦合协调度研究对比分析44-46
- 本章小结46-49
- 第五章 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华为、中兴为例49-57
- 5.1 重点公司发展情况介绍49-50
- 5.2 公司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50-54
- 5.2.1 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50-52
-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52-54
- 本章小结54-57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57-59
- 6.1 主要研究结论57-58
- 6.2 研究的不足58
- 6.3 对未来的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展鲜花茶前景看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3年02期
2 高天;铝轮廈正成为中国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J];铝加工;2004年05期
3 周良洛;;以新兴产业来激发地区创造活力[J];前线;2006年12期
4 ;新兴产业发展也要严防“过剩”[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8期
5 ;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之魂[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年09期
6 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7 ;领导、专家“把脉”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05期
8 潘利;;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准突破口[J];广东经济;2010年06期
9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新湘评论;2010年11期
10 ;连云港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J];江苏建材;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浙;;加快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韩影;贝绍军;赵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3 赵瑾璐;李梓伊;;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于刃刚;;河北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意义、条件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郑春东;张露露;;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与评价[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延年;;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小波;;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思考[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黄学仁;范益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娟;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N];大庆日报;2009年
2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 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N];科技日报;2009年
3 童海华;期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花新年绽放[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宋时飞;新兴产业撬动新增长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世玲 王晓明;刘峰:新兴产业是否过剩,资本会自行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郑英;市政协举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政情交流会[N];江阴日报;2010年
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年
8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蔡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国际视野[N];南方日报;2010年
9 中山大学教授 王s,
本文编号:313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