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0 01:09
本文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企业规避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创新实力并取得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现实情况是联盟往往会因为实际中不稳定因素,比如收益分割的不均衡导致运作效率低下,甚至联盟的解体。目前我国产业联盟正处于起步阶段,联盟的稳定性对于联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认识并消除影响联盟稳定性的不利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联盟研究的相关知识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以往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静态和动态这两个方面来对联盟的组织运行稳态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本文以联盟成员的收益分割为着手点,来分析研究联盟静态稳定性。联盟收益分割的科学性,对盟员参与者的积极性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使联盟收益分割更加公平合理,本文将联盟的收益分割问题转换为合作对策论的博弈问题,并设计联盟收益分割的Shapely模型,然后结合联盟实际运作的现实情况,针对收益分割方案的不足之处,构建联盟成员风险的调控指标,对联盟成员的实际风险进行收益补偿。其次,本文以共生理论为视角来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动态稳定性分析,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单元、共生组织、共生环境研究分析,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Logistic模型,并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模式分为偏利共生模型和互惠共生模型,然后对这两种模型下联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出发分别对联盟的稳定性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联盟运作效率的提高及联盟的持久稳定。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Shapley值法 共生理论 Logistic模型 联盟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思路11-13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
- 1.2.2 研究方法12
- 1.2.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2-13
- 1.3 可取之处13-14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14-20
- 2.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4-15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15-16
- 2.3 理论基础16-19
- 2.3.1 产业集群理论16-17
- 2.3.2 合作博弈理论17-18
- 2.3.3 共生理论18-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20-30
- 3.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20-23
- 3.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割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20
- 3.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割模型的构建20-23
- 3.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分析23-28
- 3.2.1 共生理论解决联盟的稳定性的可行性分析23-24
- 3.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单元分析24-25
- 3.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模式分析25
- 3.2.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环境分析25
- 3.2.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动态稳定性模型构建25-28
- 3.2.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稳定性分析28
- 3.3 本章小结28-30
- 4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37
- 4.1 背景分析30
- 4.2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分析30-33
- 4.2.1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单元30-31
- 4.2.2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模式31-32
- 4.2.3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环境32-33
- 4.3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配的稳定解33-35
- 4.4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结论35
- 4.5 本章小结35-37
- 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发展对策建议37-42
- 5.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学的收益分割建言37-39
- 5.1.1 科学准确的测算影响联盟收益分割各因素值37-38
- 5.1.2 设计科学的收益分割方案38
- 5.1.3 设计具有环境适应度的收益分割方案38-39
- 5.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稳定性的对策建议39-41
- 5.2.1 共生单元:对策和建议39
- 5.2.2 共生模式:对策和建议39-40
- 5.2.3 共生环境:对策和建议40-41
- 5.3 本章结论41-42
- 6 结论与展望42-44
- 6.1 主要结论42-43
- 6.2 不足之处43
- 6.3 后续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49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翠云;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技术经济;2002年05期
2 李世聪;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高明;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山西科技;2002年03期
4 束荣新,冷一欣;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8期
5 支文广;张建诺;杨安旗;;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2年01期
6 丁卫国;私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2002年10期
7 李丹,程阅,安义中,郭细平;中小企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战略[J];经济论坛;2004年23期
8 陈sハ
本文编号:317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