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转移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技术转移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竞争,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本论文在对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运行机理及社会价值进行了全面解析,从技术转移出发,审视了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在需求,提出了基于技术转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构想。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迫切需要相应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之相配套,而现有体系的功能、效力未得到完全发挥。本论文从创新服务体系理论和技术转移理论研究入手,就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内部构成和推进方式进行全面论述。在现状部分,调查了青岛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支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与选取的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16个城市进行比较,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CCR模型和C2GS2模型对16个城市的创新服务体系效率进行计算,依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行重构。最后提出了青岛市创新服务体系的“六位一体”综合保障措施,有效解决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转移、创新成长及传统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速实现青岛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本文以大量的统计和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DEA方法计算出各个城市的总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规模度,提出建立技术转移创新服务体系的观点,为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借鉴。
【关键词】:技术转移 科技创新 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体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12-20
- 1.3.1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12-16
- 1.3.2 技术转移研究16-20
- 1.3.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20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3
- 1.4.1 研究思路20-21
- 1.4.2 研究方法21
- 1.4.3 技术路线图21-23
-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23-31
- 2.1 技术转移理论23-25
- 2.1.1 技术转移概念23
- 2.1.2 技术转移要素23-24
- 2.1.3 技术转移模式24
- 2.1.4 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24-25
- 2.2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理论25-31
- 2.2.1 创新服务体系的概念25
- 2.2.2 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25-30
- 2.2.3 创新服务体系的功能30-31
- 3 青岛市技术转移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31-46
- 3.1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31-38
- 3.1.1 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31
- 3.1.2 科技企业孵化器31-33
- 3.1.3 技术交易市场33-37
- 3.1.4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37-38
- 3.2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分析38-40
- 3.3 政府支持力度分析40-42
- 3.3.1 概况分析40
- 3.3.2 参与技术活动情况40-42
- 3.4 科技研发主体分析42-46
- 3.4.1 研发机构42-44
- 3.4.2 高等学校参与技术转移情况44-46
- 4 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DEA有效性分析46-58
- 4.1 DEA方法的适应性46
- 4.2 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性分析的指标体系46-48
- 4.2.1 指标的选取原则46-47
- 4.2.2 评价指标遴选47-48
- 4.3 评价模型选择48-50
- 4.4 DEA有效性分析50-58
- 4.4.1 高新技术企业维度的DEA效率测算及其有效性改进50-52
- 4.4.2 市场交易维度的DEA效率测算及其有效性改进52-53
- 4.4.3 地方高等学校维度DEA效率测算及其有效性改进53-55
- 4.4.4 研发机构维度的DEA效率测算及其有效性改进55-56
- 4.4.5 国家支持维度的DEA效率测算及其有效性改进56-58
- 5 基于技术转移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构58-62
- 5.1 基于技术转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框架58-59
- 5.2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造59-60
- 5.3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业务范围延伸60-62
- 6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保障措施62-65
- 6.1 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制体系62
- 6.2 优化创新服务体系运作模式62-63
- 6.3 提高服务机构信誉与服务质量63
- 6.4 增强企业创新需求63-64
- 6.5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设64
- 6.6 转变观念,发展涉外服务64-65
- 7 总结与展望65-67
- 7.1 研究总结65-66
- 7.2 未来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附录71-78
- 致谢78-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2期
2 依依;深圳: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成长[J];中国中小企业;2000年06期
3 王文安,肖专政;加强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6期
4 徐禄平;加强生产力中心建设 构筑国家创新服务体系[J];中国科技产业;2001年05期
5 施正中,赵军,刘俊;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乡企服务[J];江苏农村经济;2002年04期
6 张信;;观潮者语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J];科技潮;2002年07期
7 罗文标,许霞,区毅勇,林志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比较研究[J];南方经济;2003年08期
8 徐志宏,项德恩;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J];今日科技;2003年03期
9 杜晓东;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J];山西农机;2003年04期
10 杨集政;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述评[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红;彭子晟;;构建湖南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晓光;;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马中东;牟向阳;;产业集群中的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属宁;创新服务体系 树立良好形象[N];营口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袁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N];绵阳日报;2014年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及其促进政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罗能生 汪娟;健全协同创新服务体系的理论探索[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陶盈舟;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加速金融与科技结合[N];华夏时报;2013年
6 记者 盛利;成都: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N];科技日报;2014年
7 方在农 吴宏 盛华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尚需完善[N];江苏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吕佳 通讯员 张胜康;抓好部省重大科技项目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水平[N];渭南日报;2009年
9 记者 宋卫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 创新服务体系[N];云南政协报;2011年
10 记者 魏美丽;我市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颖;河北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2 武玉洁;广东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评价及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庾康;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冯雪;成都市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刘伟;河北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刘凯;基于技术转移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冯森;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庄毅;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9 王勋伟;基于短信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技术转移的青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