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01:23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三十年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给予的对外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等方面做到了极致,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攀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东部沿海的高梯度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问题,需要将一些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向中西部的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皖江城市带总体概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将其与国内外几大城市带进行简要的对比。同时也对皖江城市带内部各个城市主要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找出城市之间发展的特点及差距。其次,对皖江城市带所有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所有城市进行了总量和相对量的梯度分析,这是产业转移的动因,同时也衡量了皖江...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有关产业转移与协调发展的定义及理论综述
1.2.1 协调发展的定义
1.2.2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1.2.3 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
2.1 城市带的内涵
2.2 国外及国内有影响力的城市带
2.2.1 国外五大城市带
2.2.2 我国的大型城市带
2.3 皖江城市带地区发展现状
2.3.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总量指标分析
2.3.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个城市的主要指标分析
2.4 皖江城市带具有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4.1 皖江城市带面临的机遇
2.4.2 皖江城市带具有的优势
2.4.3 皖江城市带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梯度分析
3.1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总量梯度分析
3.1.1 地区GDP梯度分析
3.1.2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梯度分析
3.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梯度分析
3.1.4 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梯度分析
3.2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相对量梯度分析
3.2.1 人均相对量梯度分析
3.2.2 地均相对量梯度分析
3.2.3 经济增长率梯度分析
3.3 总量综合梯度与相对量综合梯度比较分析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
4.1 基础设施建设
4.2 环境承载能力
4.3 生产要素存量
4.4 产业结构
4.5 经济开放程度
第五章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内容分析
5.1 皖江城市带发展的宏观背景
5.2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特点
5.2.1 发展水平
5.2.2 产业结构
5.2.3 发展前景
5.3 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5.4 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六章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6.1 承接产业转移中促进实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6.1.1 各地区存在行政壁垒
6.1.2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6.1.3 沉没成本问题
6.1.4 劳动力的实际成本问题
6.1.5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6.2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6.2.1 跨江发展,优势互补
6.2.2 统筹规划,形成关联
6.2.3 以皖江地区为重点,带动全省发展
6.2.4 承接产业转移与合芜蚌新区发展相协调
6.2.5 梯度转移与跨越式转移同步实现
6.2.6 市场为主,行政引导
6.2.7 政策统一,利益分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223514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有关产业转移与协调发展的定义及理论综述
1.2.1 协调发展的定义
1.2.2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1.2.3 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
2.1 城市带的内涵
2.2 国外及国内有影响力的城市带
2.2.1 国外五大城市带
2.2.2 我国的大型城市带
2.3 皖江城市带地区发展现状
2.3.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总量指标分析
2.3.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个城市的主要指标分析
2.4 皖江城市带具有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4.1 皖江城市带面临的机遇
2.4.2 皖江城市带具有的优势
2.4.3 皖江城市带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梯度分析
3.1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总量梯度分析
3.1.1 地区GDP梯度分析
3.1.2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梯度分析
3.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梯度分析
3.1.4 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梯度分析
3.2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相对量梯度分析
3.2.1 人均相对量梯度分析
3.2.2 地均相对量梯度分析
3.2.3 经济增长率梯度分析
3.3 总量综合梯度与相对量综合梯度比较分析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
4.1 基础设施建设
4.2 环境承载能力
4.3 生产要素存量
4.4 产业结构
4.5 经济开放程度
第五章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内容分析
5.1 皖江城市带发展的宏观背景
5.2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特点
5.2.1 发展水平
5.2.2 产业结构
5.2.3 发展前景
5.3 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5.4 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六章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6.1 承接产业转移中促进实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6.1.1 各地区存在行政壁垒
6.1.2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6.1.3 沉没成本问题
6.1.4 劳动力的实际成本问题
6.1.5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6.2 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6.2.1 跨江发展,优势互补
6.2.2 统筹规划,形成关联
6.2.3 以皖江地区为重点,带动全省发展
6.2.4 承接产业转移与合芜蚌新区发展相协调
6.2.5 梯度转移与跨越式转移同步实现
6.2.6 市场为主,行政引导
6.2.7 政策统一,利益分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223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22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