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4 18:39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努力研究的课题.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我国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层次低等问题,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这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为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推出了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来对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本文正是基于此,按照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实现有侧重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并在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对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内涵解析,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认识,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按照必须的原则,系统选取各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指标,建立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指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在指标选取、...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学位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科学发展观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2.1.4 主体功能区下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主体功能区研究综述
2.2.2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2.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2.2.4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3 分析和借鉴
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型态
3.1.2 主体功能区概述
3.1.3 指标体系的目标型态
3.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全面性原则
3.2.3 通用可比原则
3.2.4 可操作性原则
3.2.5 主体功能导向原则
3.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2 指标内涵的解释
3.4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选取
4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权重确定
4.2 指标的无量纲化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4.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3.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4.4 模型的评价
5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基于浙江省各市的实证分析
5.1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5.2 各主体功能区的评价实证分析
5.2.1 基本原始数据
5.2.2 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
5.2.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环境保护看区域协调发展[J]. 刘国才. 环境经济. 2011(04)
[2]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J]. 傅鼎,宋世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3]主体功能区中基于LESA的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张帆,吴倩宇,邓楚雄. 湖南农业科学. 2011(05)
[4]促进我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 赵迎春. 财会研究. 2011(03)
[5]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 高志刚,王垚. 广东社会科学. 2011(01)
[6]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优化研究[J]. 王利,于欣,王丹,张卓.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01)
[7]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J]. 王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城市群经济、多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J]. 丁建军. 经济地理. 2010(12)
[9]限制开发区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研究:主体功能区的视角分析[J]. 钱龙,邹军新. 市场论坛. 2010(12)
[10]保定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及区域发展策略[J]. 张贵军,吕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1)
本文编号:3230118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学位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科学发展观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2.1.4 主体功能区下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主体功能区研究综述
2.2.2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2.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2.2.4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3 分析和借鉴
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型态
3.1.2 主体功能区概述
3.1.3 指标体系的目标型态
3.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全面性原则
3.2.3 通用可比原则
3.2.4 可操作性原则
3.2.5 主体功能导向原则
3.3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2 指标内涵的解释
3.4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选取
4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权重确定
4.2 指标的无量纲化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4.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3.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4.4 模型的评价
5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基于浙江省各市的实证分析
5.1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5.2 各主体功能区的评价实证分析
5.2.1 基本原始数据
5.2.2 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
5.2.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环境保护看区域协调发展[J]. 刘国才. 环境经济. 2011(04)
[2]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J]. 傅鼎,宋世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3]主体功能区中基于LESA的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张帆,吴倩宇,邓楚雄. 湖南农业科学. 2011(05)
[4]促进我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 赵迎春. 财会研究. 2011(03)
[5]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 高志刚,王垚. 广东社会科学. 2011(01)
[6]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优化研究[J]. 王利,于欣,王丹,张卓.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01)
[7]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J]. 王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城市群经济、多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J]. 丁建军. 经济地理. 2010(12)
[9]限制开发区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研究:主体功能区的视角分析[J]. 钱龙,邹军新. 市场论坛. 2010(12)
[10]保定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及区域发展策略[J]. 张贵军,吕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1)
本文编号:323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23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