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发布时间:2021-08-06 12:49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圈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由此可见,“∽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是在都市圈周围集聚力相对于离散力最弱的位置,其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背景介绍
第一节 都市圈及其辐射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都市圈辐射范围的国内外经验
第三节 "中心-外围"理论与中国三大都市圈
第四节 都市圈经济地理的国内外经验
第二部分 都市圈行政规划的进程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博弈
第二节 都市圈行政规划历程
2.1 长三角都市圈
2.2 珠三角都市圈
2.3 环渤海都市圈
第三部分 模型设定和数据
第一节 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模型
1.1 数据来源
1.2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2.2 解释变量中的地理因素
2.3 其他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关的解释变量
第四部分 回归结果
第一节 基本结果
1.1 初步回归结果
1.2 特殊的环渤海都市圈
第二节 都市圈辐射范围的空间差异
2.1 经济水平与地理区位关系的模拟
2.2 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与"次中心"
2.3 对环渤海都市圈的一些解释
第五部分 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解释变量的详细定义及数据说明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 陆铭. 世界经济. 2011(01)
[2]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 许政,陈钊,陆铭. 世界经济. 2010(07)
[3]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 陆铭.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2)
[4]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 陆铭,陈钊. 经济研究. 2009(03)
[5]都市圈演进中的产业空间影响机理[J]. 王丰岐,宗刚,韩会才,肖华茂. 经济论坛. 2009(04)
[6]长三角扩容路线图[J]. 王运宝,程雪云. 决策. 2008(04)
[7]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J]. 原新,唐晓平. 求是学刊. 2008(02)
[8]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3)
[9]泛长三角核心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的界定[J]. 高丽娜.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6(03)
[10]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 世界经济. 2006(02)
博士论文
[1]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 张蕾.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5804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背景介绍
第一节 都市圈及其辐射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都市圈辐射范围的国内外经验
第三节 "中心-外围"理论与中国三大都市圈
第四节 都市圈经济地理的国内外经验
第二部分 都市圈行政规划的进程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博弈
第二节 都市圈行政规划历程
2.1 长三角都市圈
2.2 珠三角都市圈
2.3 环渤海都市圈
第三部分 模型设定和数据
第一节 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模型
1.1 数据来源
1.2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2.2 解释变量中的地理因素
2.3 其他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关的解释变量
第四部分 回归结果
第一节 基本结果
1.1 初步回归结果
1.2 特殊的环渤海都市圈
第二节 都市圈辐射范围的空间差异
2.1 经济水平与地理区位关系的模拟
2.2 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与"次中心"
2.3 对环渤海都市圈的一些解释
第五部分 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解释变量的详细定义及数据说明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 陆铭. 世界经济. 2011(01)
[2]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 许政,陈钊,陆铭. 世界经济. 2010(07)
[3]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 陆铭. 国际经济评论. 2010(02)
[4]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 陆铭,陈钊. 经济研究. 2009(03)
[5]都市圈演进中的产业空间影响机理[J]. 王丰岐,宗刚,韩会才,肖华茂. 经济论坛. 2009(04)
[6]长三角扩容路线图[J]. 王运宝,程雪云. 决策. 2008(04)
[7]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J]. 原新,唐晓平. 求是学刊. 2008(02)
[8]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3)
[9]泛长三角核心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的界定[J]. 高丽娜.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6(03)
[10]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 世界经济. 2006(02)
博士论文
[1]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 张蕾.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5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32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