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价值链嵌入下的中国省级区域角色——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09-13 18:22
本文从理论上厘清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内涵及边界,进而拓展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双重价值链嵌入下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在对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世界投入产出表匹配基础上,就中国省级区域双重价值链嵌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于国内价值链,中国大部分省级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更深,且2007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价值链攀升势头;(2)沿海地区在双重价值链中更多扮演"加工制造者"角色,内陆地区则是更多扮演"原材料、初级产品供给者"角色;(3)"入世"以来,中国制造部门全球价值链位置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国内价值链分工和资源整合是推动中国制造部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因素;(4)市场整合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企业成长效应是国内专业化分工推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快中国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升级,应更加重视国内资源整合,协调区域专业化分工;更加重视高级要素培育,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更加重视本土关联,提升国内配套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各省级区域典型行业的双重价值链位置变化情况(2002—2010年)
图1显示了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纺织服装、电子光学及仪器仪表部门的双重价值链嵌入程度及其嵌入方式,其中,对角线右下方的区域代表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大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而左上方的区域代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大于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可以看出:(1)大多数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要大于国内价值链,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地区更多地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相比之下国内区域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相对滞后。(2)从两类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横向比较看,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两类地区,一类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理区位及制造基础优势使得以上区域更有条件全面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专业化分工;另一类是新疆、山西、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海南等资源相对密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出口形成对该区域资源能源及初级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以上地区实际上更多以间接参与的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Meng et al.,2013;黎峰,2016;倪红福和夏杰长,2016)。嵌入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的包括江西、湖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其可能的解释仍然在于地理区位因素。位于“华夏腹地”的中部地区开展国际物资交流的成本相对较高,而“衔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独特地理优势又使得该地区更有条件与国内其他地区开展专业化合作和分工。2. 中国省级区域的双重价值链嵌入位置
图2横轴度量的是国内价值链位置,顺着横轴往右代表更加靠近国内价值链上游位置,而纵轴衡量全球价值链位置,纵坐标值越大则表明更加靠近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从各省级区域嵌入双重价值链位置的整体情况看,位于坐标轴东北方向的区域包括贵州、重庆、广西、陕西、新疆等中西部地区,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更多以前向参与(为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提供中间品)方式嵌入双重价值链,扮演“原材料、初级产品供给者”的角色,更加靠近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坐标轴的西南方向,表明其更多以后向参与(依赖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提供中间品)方式嵌入双重价值链,扮演的是“加工制造者”的角色(黎峰,2017)。3. 中国省级区域的双重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动态变化
本文编号:3395117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各省级区域典型行业的双重价值链位置变化情况(2002—2010年)
图1显示了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纺织服装、电子光学及仪器仪表部门的双重价值链嵌入程度及其嵌入方式,其中,对角线右下方的区域代表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大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而左上方的区域代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大于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可以看出:(1)大多数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要大于国内价值链,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地区更多地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相比之下国内区域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相对滞后。(2)从两类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横向比较看,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两类地区,一类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理区位及制造基础优势使得以上区域更有条件全面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专业化分工;另一类是新疆、山西、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海南等资源相对密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出口形成对该区域资源能源及初级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以上地区实际上更多以间接参与的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Meng et al.,2013;黎峰,2016;倪红福和夏杰长,2016)。嵌入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的包括江西、湖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其可能的解释仍然在于地理区位因素。位于“华夏腹地”的中部地区开展国际物资交流的成本相对较高,而“衔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独特地理优势又使得该地区更有条件与国内其他地区开展专业化合作和分工。2. 中国省级区域的双重价值链嵌入位置
图2横轴度量的是国内价值链位置,顺着横轴往右代表更加靠近国内价值链上游位置,而纵轴衡量全球价值链位置,纵坐标值越大则表明更加靠近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从各省级区域嵌入双重价值链位置的整体情况看,位于坐标轴东北方向的区域包括贵州、重庆、广西、陕西、新疆等中西部地区,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更多以前向参与(为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提供中间品)方式嵌入双重价值链,扮演“原材料、初级产品供给者”的角色,更加靠近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坐标轴的西南方向,表明其更多以后向参与(依赖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提供中间品)方式嵌入双重价值链,扮演的是“加工制造者”的角色(黎峰,2017)。3. 中国省级区域的双重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动态变化
本文编号:3395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39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