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06 18:05
本文关键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照世界银行(Word Bank)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可被认定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而中国在5年前已实现该目标。历史经验证明,二战后世界超过一百个中等收入国家中,仅仅十余个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其他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始终徘徊在10,000美元以下,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近几年来,中国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弱化,边际效益不断递减,现行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无法回避“中等收入陷阱”难题。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为经济发展历程里的若干均衡状态。因为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动力不可持续,或者曾经积累的社会问题爆发,抵消了经济增长要素作用,致使经济增长限于停滞甚至减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探讨在国家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如何继续保持续增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课题。经典经济增长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一些发展国家为什么会陷入经济停滞困局,抑或是信念缺失、动力不足;抑或是国家行政平庸无能;抑或是过早将大量资源用来享受。世行2007年所拟报告之所以能归纳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正是对20世纪后半段,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训总结。 纵观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现状,不难发现经济停滞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发展制度落后、收入分配不均和创新技术的匮乏。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以史为鉴、以他国为镜,摆脱陈旧发展制度和模式制约,形成新增长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其他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表现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具有更多延续性高速增长的纵深空间。 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有不少国家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验值得我国总结和借鉴。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选择了更符合本国的情况的经济政策,依靠自身的资源、人力、环境、技术等结构特点,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机制体制改革出发,获取发展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和资本密集程度;进行产业机构升级,降低第一产业比重,通过转型升级巩固制造业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积极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引导企业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利用倒逼机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大力提倡现代农业,通过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 经济新常态 产业结构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中等收入陷阱”基本释义9-11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9-10
- 第二节 学者释义10-11
- 第二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析11-15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解析11-13
- 一、 劳动力增长论11
- 二、 资本、劳动力、科技三因素增长论11-12
- 三、 投资、储蓄影响增长论12
- 四、 技术进步作为变量的分析12-13
- 五、 经济成长阶段论13
- 第二节 经济增长停滞的理论解析13-15
- 一、 宗教伦理信念学说13
- 二、 社会伦理学说13-14
- 三、 “早熟消费”心理学说14-15
- 第三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15-21
- 第一节 旧发展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15-16
- 一、 土地制度仍依旧保留着工业化以前的状况15
- 二、 公平市场秩序欠缺15
- 三、 资本投入制度羸弱15-16
- 四、 阶层垂直流动制度阻隔16
- 第二节 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发展不公16-19
- 一、 高失业率的产生17-18
- 1、 人口增长率增加17
- 2、 要素价格扭曲17-18
- 二、 通货膨胀的发生18
- 三、 社会问题频发18-19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缺乏创新技术助推19-21
- 一、 资本市场不匹配19
- 二、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19
- 三、 教育水平落后19
- 四、 效仿适应多,原生创新少19-21
- 第四章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21-26
- 第一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概述21-22
- 一、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产生背景21-22
- 二、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与表现22
- 第二节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22-24
- 一、 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向好23
- 二、 城镇化存在巨大发展空间23
- 三、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较为顺利23-24
- 四、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24
- 第三节 “新常态”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24-26
- 一、 发展制度滞后风险24-25
- 二、 发展模式滞后风险25-26
- 第五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分析和对中国的启示26-41
- 第一节 从机制体制改革出发获取发展动力26-31
- 一、 顶层设计先行、优化政府职能26-27
- 二、 强化资源配置平衡、打破利益集团27-28
- 三、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28-30
- 四、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稳妥推进城镇化30-31
- 第二节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31-34
- 第三节 通过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4-35
- 第四节 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蓬勃发展35-38
- 一、 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6
- 二、 法律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6-37
- 三、 构建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37
- 四、 利用中小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37-38
- 五、 通过中小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38
- 第五节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38-41
- 一、 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39
- 二、 完善农村金融结构39
- 三、 加强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39-40
- 四、 推广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40
- 五、 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0-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件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梅艳君;钟会兵;;亚洲四小龙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3 陈亮;;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研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选择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4 吴华明;;基于卢卡斯模型的人力资本贡献率测算[J];管理世界;2012年06期
5 江晓薇;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J];经济评论;2002年04期
6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08期
7 马文婷;刘娜娜;;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2期
8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9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01期
10 潘功胜;杨帆;姚一e
本文编号:348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4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