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3:19

  本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我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所以,21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此次会议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它所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也成为我国发展工业化的新思路。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它注重经济与科技、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需要通过信息化与科技来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以促使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主导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适时地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对原工业化的继承、批判与发展,众多学者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以来,对新型工业化的概念以及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索,还有不少学者对评价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标构建上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在新型工业化这一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前面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对我国各省域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分析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影响各省域工业集聚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本文以工业化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内涵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的非均衡性角度进行区域关联性分析,验证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与空间集聚效应对我国工业化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测度了我国各省域工业集聚下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形成空间集聚态势,总体呈现出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较落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第二,各省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呈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强度随时间的演进呈上升趋势,随省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第三,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已形成较为稳定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稳定性,各省域较难脱离其原有的集聚类型,有着较强的路径依赖性;第四,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视角下的市场潜能对工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潜能所反映出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对工业集聚的弹性值较大,另外,由空间误差模型中的回归残差反映出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对我国各省域的工业集聚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第五,影响工业集聚的市场潜能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随省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贸易开放度指标没有表现出随省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工业集聚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导论9-15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现实意义10-11
  • 1.3 基本概念与论文研究内容11-13
  • 1.3.1 基本概念11-12
  • 1.3.2 论文研究内容12-13
  • 1.4 论文研究方法13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13-15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5-22
  • 2.1 基本理论15-18
  • 2.1.1 工业化理论15
  • 2.1.2 经济增长理论15-17
  •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17-18
  • 2.2 文献综述18-22
  • 2.2.1 有关工业化方面的文献18-19
  • 2.2.2 有关空间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方面的文献19-20
  • 2.2.3 文献评述20-22
  • 3 基于新型工业化视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22-30
  • 3.1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2-25
  • 3.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22
  • 3.1.2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22-23
  • 3.1.3 指标的阐述23-25
  • 3.2 省域新型工业化的生产函数估计25-26
  • 3.3 基于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发展分析26-30
  • 3.3.1 熵权法评价模型26-27
  • 3.3.2 各省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描述27-30
  • 4 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关联性分析30-38
  • 4.1 研究方法的选取30-32
  • 4.1.1 全局Moran I指数30-31
  • 4.1.2 局域Moran I指数31-32
  • 4.2 基于全域角度的新型工业化区域关联分析32-33
  • 4.3 基于局域角度的新型工业化区域关联分析33-38
  • 5 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38-50
  • 5.1 基于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的模型设定38-43
  • 5.1.1 理论模型38-41
  • 5.1.2 实证模型的设定41-43
  • 5.2 模型估计43-44
  • 5.3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44-45
  • 5.4 实证结果分析45-50
  • 5.4.1 全域性实证结果分析45-48
  • 5.4.2 局域性实证结果分析48-50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50-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登峰;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张佑林;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实现我国工业化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5年01期

3 高建斌;沈其强;尹佳;;产业深化理论与主流工业化理论之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6年33期

4 尤尔根.施隆鲍姆;张卫良;;作为研究策略和历史时期的“原工业化”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刘丽;任保平;;中国城乡二元工业化反差的理论解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王德忠;曾令秋;;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杨文生;易明;;工业化理论演进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8 张培刚;;工业化的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7期

9 严小龙;;工业化进程中两个反哺的发生机理[J];求索;2009年02期

10 项东;;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萍;;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论探讨及建议[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王秋石;王一新;;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3 王毅武;;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理论及其发展[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4 申茂向;;中国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戴卫平;;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理论发展探寻——纪念建党90周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土;“两化”融合互动 实现工业化有效跨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又好又快地推进湖南的新型工业化[N];湖南日报;2007年

3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严鹏;“战略性工业化”是超越眼前利益的工业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杨晓平;省委常委中心组第四次集中学习[N];湖南日报;2007年

5 蒙志军邋刘文韬 实习生 鄢振刚;步履坚实 奋力前行[N];湖南日报;2007年

6 傅铁铸;工业化视角中的农业发展[N];吉林日报;2007年

7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简新华;十六大以来工业化及其道路理论的创新[N];光明日报;2012年

8 王君;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N];人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占林涛;新中国60年工业化战略四个转变[N];湖北日报;2009年

10 蒋万胜;新型工业化道的系统研究[N];陕西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时珍;以工促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秦晋;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婧;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业化理论创新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3 宁冲;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巴东侠;论1949-1957年期间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薛丽贤;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利益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平波;列宁工业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辽宁大学;2013年

7 孙秀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赵胜利;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绥化市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9 关健;海城市农村工业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王展祥;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78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