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5:04

  本文关键词: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状态是平稳增长的,不再是过去一味追求高GDP增速,这种转型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整个经济出现了趋同和收敛的态势。在平稳中各区域经济增速仍有区分,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是东中西部区域的差距仍然存在的,差距的产生原因、如何缩小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需要并且一直被关注的一个课题。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很大,处在一个核心位置,金融发展水平如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收敛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金融发展因素对各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究竟如何,现在的研究还比较少,因为以前的研究大多数把关注点放在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技术因素上。金融发展涉及很多方面,本文选取主要能体现金融发展水平的三个代表性方面,即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研究它们的能给东中西部经济收敛带来怎样的影响。用经济增长收敛、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相关理论作为背景,总结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收敛影响的相关作用机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证研究部分介绍了收敛的实证类型,以β趋同模型为基本框架,构建经济收敛动态面板模型,加入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金融发展效率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内各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我国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本文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来源和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发展现状、主要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主要用到的区域金融、金融发展、收敛和发散、经济增长收敛等核心概念,然后介绍了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综述、区域金融发展理论与综述和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特征,经济具有趋同性、东部稳定增长性和中西部的赶超性,而金融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差距。第四部分介绍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基于新古典主义的金融发展模型、从资本和技术两个部分进行探讨、以及金融发展通过金融体系机制对经济产生影响。然后详细介绍了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以及它们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第五部分为模型的设计和实证分析。主要基于新古典的β趋同模型和基于金融发展的动态面板模型,提取相关指标和整理数据;其次利用模型和数据指标进行实证的分析。主要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面板动态估计以及面板因果关系检验。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得出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收敛 趋同 动态面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F8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0 引言10-17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0.1.1 研究背景10-11
  • 0.1.2 研究意义11-12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0.3.1 研究思路14-15
  • 0.3.2 研究方法15-16
  • 0.4 创新点和不足16-17
  • 0.4.1 创新点16
  • 0.4.2 不足之处16-17
  • 1 理论基础17-28
  • 1.1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17-19
  • 1.1.1 区域金融17-18
  • 1.1.2 金融发展18-19
  • 1.2 区域经济收敛理论19-22
  • 1.2.1 收敛与发散19-20
  • 1.2.2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20-22
  • 1.3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关系理论22-23
  • 1.4 收敛实证检验模型方法介绍23-27
  • 1.4.1 三种常用收敛实证检验模型23-27
  • 1.4.2 基于新古典的β趋同增长模型27
  • 1.5 小结27-28
  • 2 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特征28-37
  • 2.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8-33
  • 2.1.1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趋同性28-29
  • 2.1.2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平稳性29-32
  • 2.1.3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赶超性32-33
  • 2.2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33-35
  • 2.2.1 金融业总体实力的差距性33-34
  • 2.2.2 金融资产规模的区域悬殊性34-35
  • 2.2.3 金融机构地区分布的不合理性35
  • 2.3 小结35-37
  • 3 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机理分析37-43
  • 3.1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分析37-38
  • 3.2 基于资本与技术视角的分析38-39
  • 3.3 金融发展作用机制39-42
  • 3.3.1 金融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收敛39-40
  • 3.3.2 金融发展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40-41
  • 3.3.3 金融发展效率与区域经济收敛41-42
  • 3.4 小结42-43
  • 4 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影响效果分析43-49
  • 4.1 指标设计43-44
  • 4.1.1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指标43
  • 4.1.2 金融发展指标43-44
  •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44-45
  • 4.3 基于金融发展的面板模型构建45
  • 4.4 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45-48
  • 4.4.1 单位根检验45
  • 4.4.2 协整检验45-46
  • 4.4.3 动态面板估计46-48
  • 4.5 小结48-49
  • 5 结论与建议49-52
  • 5.1 主要结论49
  • 5.2 对策建议49-52
  • 5.2.1 提高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49-50
  • 5.2.2 明确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模式50-51
  • 5.2.3 扩大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个人简历56
  • 发表的学术论文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巍;李菁;王鹏;;我国省际产业集聚与经济收敛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年05期

2 杨俊;;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8期

3 阮晓波;周晓津;;劳动力跨省流动与中国省区经济收敛性研究:1986—2010年[J];学术研究;2012年08期

4 张保胜;;技术距离、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收敛:一个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0期

5 杨帆;滕建州;;亚洲经济体经济收敛特征研究——异质性内生结构变化和关联性经济周期下的检验[J];经济经纬;2014年03期

6 李志宏;经济收敛学说:理论、现实与启示[J];学海;2005年04期

7 张晨峰;;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12期

8 董亚娟;;教育和健康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03期

9 张崇辉;汪劲松;;环境污染与经济收敛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年11期

10 夏万军;;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清春;王铮;;空间相互作用下的中国经济收敛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增刊(总第18期)[C];2005年

3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斌;;基于面板数据的经济收敛性分析[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威;东亚经济收敛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弘涛;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2 马艳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吴淑萍;中国省域间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璐;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收敛[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洁;我国省际金融发展对经济收敛性影响的经验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胡珊;转移支付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7 李晶;黄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龙浩;劳动力市场配置与区域经济收敛[D];重庆大学;2012年

9 罗超;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收敛差异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10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09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a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