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延安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要素的存量不足对经济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环节。本文在对陕西省延安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对可持续发展指标和体系的构建经验,通过对影响延安市这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延安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和指标体系,对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延安市
【分类号】:F124.5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延安市政府一直视GDP为反映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重投入后实物的产出量。然而,GDP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并没有充分反映出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过分重视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指标,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恶化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建中;刘淼群;;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8期
2 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清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佩霞,胡建明;财政政策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秦旋;林格;;成渝高速公路综合贡献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孟春燕;柳建国;王晓光;;农业生产对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4 黄友均;许建;黎泽伦;;主成分分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5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温彦平;;湖北省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6 刘阳生;;海南省西南地区开源节流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7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李天星;;生物进化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刘飞;陆林;;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节;汪慧玲;;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十年进展概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白福臣;;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作用机制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赵倩;;大庆油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刘满福;;法律的绿色化思考[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汤大友;;要以全球的尺度建设循环经济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梁杰;邵立明;付丽;;上市公司盈余增长和谐性灰色评价[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7 李宗礼;冯起;李效栋;沈清林;杨贤远;;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雷仲敏;邓玉勇;刘志亭;邱立新;孙福平;王小兵;李长胜;;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能源结构优化选择[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谢毅;;循环经济与江苏区域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费景耀;徐向阳;;绿色GDP核算模式探讨[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何英;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海波;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谷化铮;我国滑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张敬川;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龙传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漆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伟;桂西北喀斯特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严晶晶;童装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任中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蔡俊年;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2 王黎明,毛汉英;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3 刘友金,刘洪宇;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0年06期
4 高志刚,韩延玲;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年02期
5 徐建中,刘希宋,张德明;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黄少鹏;王珍;;循环经济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4期
7 金学良,乔家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人口区划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1999年04期
8 刘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建设及其理论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9 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10 陈郁春;对宁夏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宁夏科技;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朝科;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介[J];山西统计;1997年07期
2 王伟中,黄晶,傅小锋,张军涛;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软科学;1999年09期
3 ;“小康社会”可以如期到来[J];党的生活;2003年01期
4 王艳;曹俊茹;吴佩林;;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动态预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8期
5 刘渝琳;关于设置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的研究[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展开[J];中国统计;1997年07期
7 李镜;;辽宁省经济与物流协调性评价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9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全国政协委员 罗冰生 康义 李士忠;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 许宪春;复杂的资源消耗估算制约绿色GDP的核算[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 许宪春;对绿色GDP的一些思考[N];中国特产报;2004年
4 记者 胡巨成邋通讯员 王全国;濮阳:加快实现经济转型[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睿;龙岩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1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