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02:13

  本文关键词: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因粗放型生产所带来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生态产业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到社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间横向融合、产业内纵向融合。循环经济与产业融合相互作用,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在循环经济和产业融合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定义,分析其类型、动因、过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发展路径和方向,对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缓解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约束条件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融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生态产业园的产业链(包括三次产业内部链条和产业间的延伸链)来体现产业融合方式。在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产业融合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参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融合代表性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此指标体系赋予权重;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进行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融合运行效率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影响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措施。选择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黄石市作为目标城市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其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结合黄石市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补充特色指标,形成针对黄石市地区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黄石市统计年鉴和实地抽样调查获取指标值,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运行效率,在此基础进行产业融合SWOT分析,提出政策性建议,并为其他地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融合 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链 指标体系 黄石市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5
  • 1.1.1 选题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2
  • 1.2.1 循环经济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2.2 产业融合国内外研究现状19-22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22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22-26
  • 1.3.1 研究思路22-23
  • 1.3.2 主要内容23-24
  • 1.3.3 研究方法24
  • 1.3.4 技术路线图24-26
  • 1.4 创新点26
  • 1.5 难点26-27
  • 第2章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27-35
  • 2.1 生态产业链27-29
  • 2.2 产业共生网络29-30
  • 2.3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30-34
  • 2.3.1 界定31
  • 2.3.2 类型31-32
  • 2.3.3 动因32
  • 2.3.4 过程32-33
  • 2.3.5 识别与分析工具33
  • 2.3.6 效益分析33
  • 2.3.7 发展趋势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35-43
  • 3.1 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35
  • 3.2 三大产业间的横向融合35-36
  • 3.3 产业内的纵向融合36-41
  • 3.3.1 循环型农业37-38
  • 3.3.2 循环型工业38-40
  • 3.3.3 循环型服务业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4章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43-60
  • 4.1 指标体系层次的确立43-44
  • 4.2 确定指标层44-50
  • 4.2.1 指标选取原则44-45
  • 4.2.2 评价目标45
  • 4.2.3 指标选取45-50
  • 4.3 评价标准的确定50
  • 4.4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融合运行评价方法50-59
  • 4.4.1 常用的评价方法50-51
  • 4.4.2 本文评价方法51-53
  • 4.4.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53-54
  • 4.4.4 评价步骤54-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5章 黄石市产业融合发展研究60-75
  • 5.1 黄石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60-70
  • 5.1.1 概况60-62
  • 5.1.2 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62-66
  • 5.1.3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66-70
  • 5.2 黄石市产业融合的SWOT分析70-72
  • 5.3 促进黄石市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72-7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6.1 结论75-76
  • 6.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3
  • 研究生期间发表过的论文83-85
  • 致谢85-87
  • 附件 187-89
  • 附件 289-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华;蟹岛“循环经济模式”能否克隆?[J];小康;2005年12期

2 宋东风;;我国循环经济模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6年04期

3 陈绍信;;一个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J];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07期

4 ;循环经济模式与对策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07期

5 王怡;陈斌;;基于监督与激励的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模式[J];特区经济;2007年10期

6 ;解振华:我国已初步形成循环经济模式[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23期

7 王永刚;韩国杰;;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J];环境经济;2008年04期

8 郭静;傅泽强;;循环经济模式: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J];生态经济;2009年01期

9 王琨;;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J];当代经济;2010年09期

10 周航;高岩;;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成本及价值链重构研究[J];商业经济;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振;刘苗;高瑾;;我国循环经济模式运行中的困厄与对策[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学英;;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可行性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刘美亮;;循环经济模式引领经济走向持续发展[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4 郭静;傅泽强;;循环经济模式: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梅;洪旗;;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A];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张卫东;廖志涛;;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本文编号:448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48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7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