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与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7-06-20 19:12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与动力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严重的诟病,区域内部恶性竞争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模型,从区域发展动力分析入手,引出区域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分析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优势突出,但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区域聚集能力低下,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明确三地定位与分工,制定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区域辐射能力提升等实施路径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协同发展 动力机制 要素禀赋 分工与专业化 聚集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化分割的局面,长三角、珠三角借助区位优势率先发展了起来,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而京津冀地区却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北移,区域发展处在优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了国家重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浩;葛岳静;陈鑫弘;;基于地域差异分析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教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2 连玉明;;试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建平;赵春燕;;GIS属性信息可视化及其有效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1期

2 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06期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02期

5 杨国军;王雪;;高校协同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年16期

6 祁艳朝;;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7 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8 王岳平;胡浩;;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15期

9 张战仁;;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集聚互动、循环累积与空间关联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2 张建,王保权;从我国要素禀赋谈中小企业融资[J];商业研究;2004年17期

3 何慧爽;刘东勋;;要素禀赋论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刚性及其突破[J];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03期

4 蔡文静;刘芳;;山东省出口增长与要素禀赋的协整分析[J];价值工程;2009年12期

5 梁莉;;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中国的对外贸易[J];经济问题;2010年02期

6 薛蕊;苏庆义;;要素禀赋是否影响了贸易结构?——基于经验研究文献的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柏菊;刘碧云;;环境要素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6年04期

8 何琼隽;;无形要素禀赋假说[J];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9 李伟;要素禀赋论与知识要素的引入[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466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66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