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联分析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构建市域经济系统与县域经济系统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0年间安徽省各市县域经济系统的时空交互关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市县域经济系统的关联变化表现明显的波动性与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整体来看,安徽省市县经济的关联度水平呈现出外围高、内部低的圈层结构,其中,皖南高、皖北次之、皖中地区最低,且具有稳定的空间变化趋势;市县域经济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交互耦合复杂,指标间的关联度属于中等及以上关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市县域经济系统耦合关联度值较低的原因。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安徽省 市域经济 县域经济 关联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145)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市带县”体质,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从体制上消除城乡阻隔、工农分离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1]。把一定地域的市、县作为一个系统的两部分来研究,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局面,把握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同时,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洁;李同f;王武科;;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2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3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5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6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7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金少芸;丁刚;程娟;;我国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10 卞鸿雁;任志远;;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李惠梅;张安录;;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影响的计量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张小平;刘效龙;;21世纪前十年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基于县级行政单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吴文恒;朱虹颖;;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变特征:1985-2011[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许秋瑾;王若师;颜昌宙;;东江中下游地区乡镇城市化水平与地表水污染特征关系探讨[A];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6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董晓菲;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快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郑莹;吉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蔚;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退出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吕金兴;西安市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琳;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张少平;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兵团人才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李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时空差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高立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山东半岛港口群耦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刘盛佳;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3 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4 宋长青,冷疏影;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5 史培军;王静爱;陈婧;叶涛;周洪建;;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6 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J];地理学报;1998年02期
7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8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9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10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和水;着力提升市域经济的增长质量[J];湖南经济;2001年03期
2 余俊杰;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市域经济发展[J];政策;2002年03期
3 刘雪荣;推进工业兴市发展市域经济[J];政策;2003年05期
4 彭承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推动市域经济发展[J];政策;2005年06期
5 ;跳出市县之争“市域经济”理论很有借鉴价值[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5期
6 沈小贤;吴中养;;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现实基础和重点领域[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年05期
7 林崇建;;建立推进市域经济发展的利益调节机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年05期
8 鲍盛基;;积极发挥先进文化力对市域经济的推动作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年05期
9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域经济:宁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索》课题组;;关于市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6年09期
10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靖武;;开创市域经济新局面途径研究[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2 ;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编委会名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市域经济[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4 王凤山;戴国华;;发展市域经济 促进农村进步——对宁波市发展市域经济的思考[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辛绍杰;;序[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关于转发市应用经济学会《关于组织“基于科学发展方式的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专题征文研讨活动的通知》的通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刘发;;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8 肖建春;;实施财源建设工程,促进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9 李景元;;关于全面对接京津的廊坊市域经济战略定位的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奕杉;;充分发挥市域经济优势 推进京津廊一体化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梁震英;中旗:打造市域经济增长极[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2年
2 通讯员 朱媛媛 陈国藩;乐平激活市域经济“一池春水”[N];江西日报;2013年
3 朱章安邋通讯员 谭才余 李爱成 蒋能清;耒阳市域经济腾“笼”换“鸟”[N];湖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约通讯员 苗松波;北安“四大战略”推动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黑河日报;2007年
5 市政协主席 王国栋;加快经济转型 壮大市域经济[N];辽源日报;2008年
6 中共楚雄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 张之政;在解放思想的实践中进一步加快市域经济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8年
7 符成生邋刘喜明 李莉;高安科学发展助推市域经济“撑竿跳”[N];宜春日报;2008年
8 张照有 苗松波;北安四大战略推动市域经济发展[N];中国特产报;2008年
9 记者 薛辉 陈群;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N];恩施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邓伯祥;为中小企业和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N];黔西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伏睿;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婧;市域经济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游娇娇;空间依赖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安祖贵;浙江省市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胡小强;低碳视角下的江西省市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郭莉文;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山西省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吴洋滨;梧州市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9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