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D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 劳动生产率 长三角城市群 新经济地理学
【摘要】: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D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 劳动生产率 长三角城市群 新经济地理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50)
【分类号】:F129.9
【正文快照】: 1引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平的”,但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世界实际上是不平的”,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与世界经济地理结构特征相似,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也同样表现出不平衡特性,突出表现为沿海化、城市化、城市群化3个倾向(World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玉;贺灿飞;黄志基;;基于3D视角的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空间分析[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2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外部成本对区域综合运输成本空间格局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3 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4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5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梁双波;;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6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7 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8 周沂;沈昊婧;贺灿飞;;城市群发展的3D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9 陈雯;王珏;;长江三角洲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初步测度[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10 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亮;;“新区域主义”的层次特征及对“长三角”城市合作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2 黄岚;张敏;周清;;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与镇江城市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虞虎;陆林;朱冬芳;;近10年中国汽车工业空间分布格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6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7 王聪;曹有挥;王富喜;;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尖山—南北湖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8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9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10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徐印州;;广州、深圳、东莞三城市商业发展分析及对策[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4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士君;冯章献;;中国东北地区四中心城市功能关系优化[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姜宏;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瑞宣;中国30个主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其决定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海军;杜丽菲;郭小兰;高士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2 张新宇,陈景艳;交通运输外部成本评估及内部化[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姚士谋;刘登娥;武清华;;中国城市用地集约化的路径选择[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4 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5 周干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6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7 罗小龙,沈建法;“都市圈”还是都“圈”市——透过效果不理想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解读“圈”都市现象[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8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9 薛俊菲;顾朝林;孙加凤;;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10 叶嘉安;徐江;易虹;;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建业;对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环境经济;2004年11期
2 周伟林;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Z1期
3 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胡晓鹏;;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5 胡勇;;长三角城市群:四个关系亟需处理[J];浙江经济;2007年11期
6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7年06期
7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8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周昌林;李江;;长三角城市群的格局演进、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探究[J];经济经纬;2007年05期
10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海燕;袁新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秀;于静;勇应辉;;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莉;邵帅;曹建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5 张锋;;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6 施祖麟;毕亮亮;;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刘润生;余建忠;;“高铁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挑战与机遇[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耀;刘志民;;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2000年和2006年横截面数据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寿松 张炜 姚玉洁;长三角城市群实现“雁阵齐飞”[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记者 郑蔚;长三角城市群同绘宏图齐跨越[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郑蔚 吴越;长三角城市群 竞争力持续增强[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熊珠琴;长三角城市群拓展合作领域[N];泰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丁辉 通讯员 许恺京;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合作再度“发力”[N];嘉兴日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三方面促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N];东方早报;2012年
7 记者 季明 何欣荣 章苒;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核心在于国际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本报记者 何苗;谋利益共享长三角城市群再扩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刘新红 张启山;长三角城市群织成“1小时高铁网”[N];科技日报;2013年
10 刘一珉;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来机遇[N];常州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瑛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余初亮;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3 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竞合关系与南京的战略选择[D];东南大学;2005年
4 孙友银;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夏慧俊;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关联特征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王婷婷;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空间统计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徐丽;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韩欢;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及其演变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10 林开云;节能减排目标导向下长三角城市群低碳化合作的影响因素与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55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