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经济比重与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国有经济比重与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消费强度 非国有经济比重 对外开放 地区差异
【摘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由此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供需矛盾尖锐、消费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及过度进口依赖等诸多能源问题,这直接阻碍到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研究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从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并最终促使我国经济社会有效突破能源消费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对能源价格、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对外开放制度性因素的视角出发,探讨其影响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并运用静态面板和动态的广义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次给出了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消费强度的描述性统计,并分析了地区间的差异。接着,对非国有经济比重、对外开放及一些控制变量做出概念界定,并论述了这些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理论机制。然后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基于理论假设,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同时以1998-201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一些检验工具对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选择和修正,得出最终的静态面板回归结果,同时运用动态的广义距估计方法进一步对静态回归结果进行印证,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经济比重、对外开放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显著,对外开放通过非国有经济比重影响能源强度的中介效应成立;非国有经济比重、对外开放对降低能源强度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影响力。最后,根据本文所得到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 非国有经济比重 对外开放 地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9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16
- 1.1.1 选题的背景8-9
- 1.1.2 选题的意义9
- 1.1.3 国内外研究综述9-16
- 1.2 研究的路线和方法16-17
- 1.2.1 研究的路线16
- 1.2.2 研究的方法16-17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7-18
- 1.3.1 研究的目标17
- 1.3.2 研究的内容17-18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8-19
- 2 中国能源消费及强度的现状分析19-30
- 2.1 中国国内总体能源消费现状19-25
- 2.1.1 国内外能源消费及结构分析19-23
- 2.1.2 国内外能源消费强度分析23-25
- 2.2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现状25-30
- 2.2.1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分布25-28
- 2.2.2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差异28-30
- 3 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理论分析30-34
- 3.1 非国有经济比重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0-31
- 3.1.1 非国有经济的工业技术效率30
- 3.1.2 非国有经济的能源效率30-31
- 3.2 对外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1-32
- 3.2.1 进出口贸易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1
- 3.2.2 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1-32
- 3.3 对外开放通过非国有经济比重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2
- 3.4 控制变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2-34
- 3.4.1 人力资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2
- 3.4.2 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2-33
- 3.4.3 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3
- 3.4.4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3-34
- 4 计量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34-41
-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34-35
- 4.1.1 面板计量模型的构建34
- 4.1.2 变量的数据来源及处理34-35
- 4.2 面板模型的回归及分析35-41
- 4.2.1 静态面板模型的回归及分析35-38
- 4.2.2 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及分析38-41
-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41-44
- 5.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41-43
- 5.1.1 本文的主要结论41
- 5.1.2 对降低能源强度的建议41-43
- 5.2 本文的研究不足和展望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伟;韩增林;;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时空差异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3期
2 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3 徐铭辰;王安建;陈其慎;杜雪明;;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趋势分析[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4 籍艳丽;;金砖五国能源消费强度及其收敛的原因探析——基于与欧美等发达八国的比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张晓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6期
6 张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特征分析及分解[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齐绍洲;李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8 张晓平;孙磊;;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9期
9 刘静华;贾仁安;涂国平;;1995年至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基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视角[J];资源科学;2010年10期
10 吴德彪;杨松;宁自军;;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绍洲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李锴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强度呈U型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邹春蕾;顶层设计对环境治理的呼与应[N];中国电力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郎春雷;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笑笑;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收敛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王将;我国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朱孝平;非国有经济比重与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刘绍丽;新疆能源消费强度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李倩;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与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陈晓婕;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收敛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佳宁;基于能源强度和总量控制的河北省工业能源消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王芳;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浙江省能源消费特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赵焕瑶;基于截面相关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10 崔砚宏;工业能源消费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12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61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