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产业竞争力 偏离份额分析法 城市群
【摘要】:根据2005—2012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04个市级区域面板数据,对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进行了跨区域比较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十大城市群分为受竞争力限制地区、推动作用不明显地区和受竞争力显著推动地区三类,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具体偏离情况和产业变化情况等方面对三类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相关,三类地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各不相同。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企业集团与产业链治理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竞争力 偏离份额分析法 城市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63011)
【分类号】:F299.2;F124
【正文快照】: 0引言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持续扩大。据统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等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2 魏燕;龚新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3 谭克,路瑶;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年05期
4 肖金成;袁朱;;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J];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05期
5 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2期
6 夏仕应;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09期
7 何天祥,朱翔,邹雪纯;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8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9 李武军;黄炳南;;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年06期
10 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of Gansu Province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2 亓树思;廖富强;周生路;;偏离份额分析在县域经济结构空间差异研究中的应用——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3 吉亚辉;祝凤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张贤芳;舒强;张丽蓉;;我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能力空间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邵砾群;李芬;;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上饶市12个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李静;;宿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李致平;徐宝英;;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包先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律与现实问题的探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邢晓娜;高松峰;;国内外耕地保护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10 张金珍;张敏新;张锐;;青烟威潍四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凌;宁淼;李金龙;刘萍;;区域环境规划中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2 李靖;王少平;;莘庄工业园建设生态工业园产业结构优化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潘久艳;;西藏产业结构效益分析[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李睿璞;;科学土地利用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耦合异速增长与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于冬;王元地;刘凤朝;邹晶;潘雄峰;;辽宁知识增长结构分析与预测[A];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许志晖;媒体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金珍;潍坊海洋产业绩效评估及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董晓辉;技术效率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徐江;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董凤丽;区域合作背景下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10 关睿;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4 曾平原;平江县产业招商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晓东;河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马琳;中国食品工业区域分布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唐璐;我国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红梅;新疆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周敏;城市群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尤阿辛·福格特,孟广文;城市生态学导向的空间发展规划及存在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3 杨向阳;陈超;;江苏服务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兼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4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5 马智利,刘廷华;对重庆直辖后第三产业发展的偏离一份额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6 何兴华;管治思潮及其对人居环境领域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7 何天祥,王虎成;长沙市经营城市战略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宁,邵波,陈勇,胡庆钢;城镇群建构分析与实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9 张浩然;衣保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10 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轶;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中国实证与区域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5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65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