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碳生产率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摘要】:本论文以经济增长理论、能源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测算出2005-2010年间中国31个省域的碳生产率,并先后分析了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对利用近年来可观测的数据对31个省区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进而测算了各省区的碳生产率;然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中国省域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图表直观说明了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并对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依赖性进行检验;最后采用最小二乘估计、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对开放度、公共投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以及人口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首先简述了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保持经济的同时如何实现减排承诺成为了当前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问题,将GDP与碳减排量作为一个指标来考虑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保证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而碳生产率作为衡量单位碳消费量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指标具有研究意义。结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本论文发现目前国内对于碳生产率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对全国省域范围内的碳生产率的研究文献上更加缺乏,因此本文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对中国省域范围内的碳生产率情况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搜集一次能源的数据资料,并利用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测算全国省域的碳排放。在对中国31个省区的碳生产率分布情况进行模型估计时,采用了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C-D双对数模型,地区GDP作为产出变量,省区碳排放量、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除了在2009-2010年,全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外,2005-2010年间各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模式。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处于中高水平位置的多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处于增长阶段的省市亦是经济上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形成了环沿海高水平集聚的空间模式。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依赖性检验得知全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依据空间探索性分析的结果得知在空间集聚效应的存在,从而推测导致空间相关性的原因是溢出效应的存在,进一步采用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最小二乘估计与空间误差模型,选取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能源价格、财政支出、总人口数和外商投资额等指标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在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比值、人口、能源价格、外商投资和公共投资等几个影响因素中,能源价格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探索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溢出效应,通过对基于距离2、3、4、5、6等5个最近邻居的邻接矩阵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结果显示最佳的空间权重矩阵是基于5个最近邻居的权重矩阵,能源价格依然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经典最小二乘法(OLS)的模型估计结果相似,但是权重有所变化。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不仅受到周边邻近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受到区域间结构差异的误差冲击,从而会产生空间非平稳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空间上本论文利用地理加权回归估计模型估计每个参数。得出省域能源价格、外商投资和人口数量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存在空间差异,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公共投资、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与我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及本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碳生产率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 研究背景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文献综述11-14
- 1、生产要素相关理论研究11-13
- (1) 国外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11-12
- (2) 国内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12-13
- 2、碳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13-14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4-16
- 1、研究内容14-15
- 2、创新之处15-16
- 一、理论基础16-20
- (一) 生产率概念与测度理论16-18
- (二) 与生产率相关的经济理论18-20
- 1、能源经济增长理论18
- 2、新经济地理学理论18-20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20-26
- (一) 研究方法及模型:空间数据分析方法20-24
- 1、研究方法20-21
-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20
- (2) 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20-21
- (3)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21
- 2、主要模型21-24
- (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21-22
- (2) 空间滞后模型22-23
- (3) 空间误差模型23
- (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23-24
- (二) 数据说明24-26
- 1、碳排放量的计算24-25
- 2、碳生产率的测算25-26
- 三、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26-32
- (一) 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空间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6-27
- (二) 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27-29
- (三) 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与空间依赖性检验29-32
- 四、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分析32-42
- (一) 变量选取及模型分析32-34
- 1、各影响因素的数据来源及说明32-33
- 2、空间回归分析模型33-34
- (1) 最小二乘估计模型(OLS)33
- (2) 空间误差模型(SEM)33-34
- (二) 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邻居全要素碳生产率对本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34-37
- (三)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37-42
- 五、结论与建议42-46
- (一) 结论42-44
- (二) 政策建议44-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蕾;覃伟芳;吴建新;;考虑碳排放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2 田素妍;孟令杰;;中国肥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姚晓林,万志琴;成衣缝制生产线生产率分析[J];江苏纺织;2001年07期
4 薛建良;李秉龙;;基于环境修正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张宏伟;李雪冬;;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全笑茜;邱家学;;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3期
7 王传久;;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10期
8 Gene Pierson;宋彦琦;;用学习曲线预测生产率(二)[J];国外金属矿采矿;1983年04期
9 杜玉芳,杨文会;矿山企业生产率分析及经济效益评价[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10 林如海;俞中华;;中国铅锌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丹;产业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潘江;典型手性药物砌块酶促合成过程生产率强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子桥;黑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申春骏;延边州耕种型农业机械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申婷;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叶良益;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莹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建科;碳生产率改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孟令久;信息化影响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唯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欧阳婉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8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67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