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08-30 12:22

  本文关键词: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 碳生产率 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摘要】: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 碳生产率 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247)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1引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这与中国的经济规模、人口、制造业产值等在世界总量中所占比重是不相称的,2011年,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2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3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4 路正南;杨洋;王健;;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5 姚西龙;于渤;;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碳生产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2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3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 王绽蕊;京津沪教育实力在世界的位置——几个教育指标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5 段显明;童正卫;;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析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7 李艳梅;杨涛;;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计量——基于1987-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3期

8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9 张燕,张洪,彭补拙;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10 孙宁;徐菊艳;;我国三大产业电力消耗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军;王胜利;;低碳交通规划的指标体系研究——以石家庄正定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卫红;;低碳社会的产品生态设计立法:欧盟经验借鉴[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3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勇;;上海工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6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李芬;于文金;张建新;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初探[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8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卞勇;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差异性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王先甲;张柳波;;低碳约束下实验区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马万里;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大尺度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春华;外商直接投资与浙江省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任宁芳;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及其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淼;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分析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褚蕊;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黄晶;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定位[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3 王丽丽;范爱军;;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4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节能降耗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06期

6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7 李晶,王明星,陈德章;水稻田甲烷的减排方法研究及评价[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8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9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10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2 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骆健民;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与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年05期

2 李京文;郑玉歆;;改革与中国生产率的国际研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3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4 阿布拉莫维茨;李必樟;;福利的困境和对生产率的关心[J];上海经济研究;1981年12期

5 古托夫·弗·赫格;何名;;西德的生产率与日本和美国的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1983年03期

6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990年11期

7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8 许海平;王岳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9 宋长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的产业结构变迁与生产率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4期

10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第二十九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4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张文;印度的劳动生产率要低于中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高投资率是无法维系的“老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宋剑峰;格林斯潘“黔驴技穷” 美经济前景难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最大砝码:宏观经济环境[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嘉佳;中国分行业碳生产率的动态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2 段红玲;我国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度量及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宋时达;中日经济高速增长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陶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慧敏;制造业空间集聚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崔虹;中国金融自由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3年

7 石东楠;贸易、创新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D];浙江大学;2004年

8 潘沈仁;FDI、进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9 杨跃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谢菲;金融资源错配的生产率减损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9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759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