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4:37

  本文关键词: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脱钩指数分析 产业结构同构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支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费不断增加,中国碳排放持续增加,成为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发展中国家这一处在经济腾飞阶段的国家群体,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而中国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的碳减排压力尤为巨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环境问题始终保持深切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对国际社会做出的碳减排承诺。中国经济增长压力巨大,而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领域,针对生产领域的碳减排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各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碳排放的形成也不相同。本文进行中国30省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量化分析了中国30省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足迹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深入分析碳足迹变动影响因素对不同省区市碳足迹的影响状况,以期对各省区市生产领域的碳减排政策与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我国30省区市能源消费及其变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各省区市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运用产业结构同构分析方法对各省区市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各省区市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初步探明造成各省区市碳足迹变动及差异的原因:能源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煤的消费量增长过快,必然导致碳足迹的增加;各省区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但省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在逐渐扩大,必然导致各省区市碳足迹构成的差异。(2)构建碳足迹测算模型,对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测算模型,测算各省区市碳足迹总量。基于对各省区市碳足迹总量的测算,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各省区市在碳足迹总量、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强度之间的差异,分析各省区市碳足迹特点。为更深入地了解各省区市碳足迹的产业构成,测算各省区市各产业的碳足迹,对比分析各省区市碳足迹的产业构成差异。通过以上分析过程,对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的构成及变动进行了定量描述,较全面的分析了碳足迹的规模、结构、变动规律及省区间的差异。为研究碳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运用脱钩分析,分析各省区市碳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比分析各省区市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碳足迹与经济发展逐渐呈现脱钩,碳足迹增长速度逐渐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东部发达省区市脱钩发展更为明显,碳足迹的部门构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基于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构建了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了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因素变动对碳足迹的影响。研究发现:节能技术进步是抑制我国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规模效应是促使我国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该模型对2002~2007年中国30省区市碳足迹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省区的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全国30省区市碳足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对碳足迹总量的变化及各行业的碳足迹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各省区市碳足迹的产业构成,对比分析各省区市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对碳足迹产生的影响。基于对碳足迹产业构成的分析,揭示各省区市碳减排的重点产业,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2)对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一省区或单一产业的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减排建议,而本文对全国30省区市的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各省区市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对各省区市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碳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脱钩指数分析 产业结构同构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124.5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1.2 选题意义14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14-15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15-17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3.3 研究框架17
  • 1.4 本文创新之处17-18
  • 1.5 内容安排18-19
  • 2 文献综述19-22
  • 2.1 碳足迹测算研究19-20
  • 2.2 结构分解分析研究20-21
  • 2.3 文献述评21-22
  • 3 中国30省碳足迹测算和分析22-46
  • 3.1 我国30省区市能源消费状况22-23
  • 3.2 省区间产业结构同构分析23-26
  • 3.2.1 省区间产业结构同构分析方法24
  • 3.2.2 省区产业结构同构程度测算结果24-26
  • 3.3 碳足迹测算26-33
  • 3.3.1 碳足迹测算方法26-27
  •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27-28
  • 3.3.3 碳足迹总量分析28-30
  • 3.3.4 人均碳足迹分析30-31
  • 3.3.5 碳足迹强度分析31-33
  • 3.4 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的部门构成分析33-41
  • 3.5 碳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脱钩指数分析41-44
  • 3.5.1 脱钩指标构建41-42
  • 3.5.2 中国30省碳足迹与GDP之间的脱钩分析42-44
  • 3.6 本章小结44-46
  • 4 基于结构分解法的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46-55
  • 4.1 碳足迹分解模型46-47
  • 4.2 我国30省碳足迹总量变动分析47-48
  • 4.3 我国30省区市碳足迹总量变动结构分解结果48-51
  • 4.4 碳足迹影响因素对碳足迹总量变动影响分析51-53
  • 4.4.1 节能技术效应对碳足迹总量变动的影响分析51
  • 4.4.2 生产技术效应对碳足迹总量变动的影响分析51-52
  • 4.4.3 消费结构效应对碳足迹总量变动的影响分析52
  • 4.4.4 规模效应对碳足迹总量变动的影响分析52-53
  • 4.5 本章小结53-55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55-60
  • 5.1 结论55-57
  • 5.2 政策建议57-59
  • 5.3 研究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2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4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5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6 ;“碳足迹”[J];防灾博览;2010年06期

7 卞晓红;张绍良;张韦唯;罗希;;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1期

8 孙庆智;王丽华;刘秀巍;王来力;吴雄英;;碳足迹与纺织工业[J];纺织导报;2011年03期

9 张乐勤;许信旺;;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足迹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10 张兵;王正;朱超;;城市碳足迹定义与计算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2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崔小兵 周静 记者 蒋维胜;西部首家碳足迹证书落户重庆[N];中国质量报;2012年

4 吴绵;英国出台测量产品碳足迹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5 外讯;英国政府计划:让食品碳足迹标签改变消费者观念[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莫白译;英国食品将标注碳足迹[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陈晓莉;美国纸业开展碳足迹测试[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施建平;英国:食品碳足迹标签改变消费观念[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肖费;低碳时代: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中国包装报;2010年

10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中岳;从单元操作角度研究不同冻结和冻藏方式对猪肉碳足迹和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怀c,

本文编号:77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77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