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1:41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各地市 产业承接能力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我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创新性举措,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即产业转出和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就是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来考察承接地区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转移吸引力、选择力、支撑力和发展力。承接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地区产业转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3年,河北省人均可消费水平位列全国第30位,仅为北京的1/3.7,天津的1/3.2,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尚且有很大差距,并一度被形容处在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境地。河北省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就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个契机,不但要动员本地区内部资源来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要整合外部资源,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盘活河北省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这个棋局。能否有效地承接从京津和其他省市转入的产业,直接影响了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陈述了与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相关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其次,就河北省现有的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描述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再次,通过自己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理解,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河北的实际情况,搭建了一个评价模型,其中包括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和16个计算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ASS软件对河北省各地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完成了河北省各地市的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实证研究,同时对河北省各个地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从产业吸引力、产业承接力、产业发展力和产业引导力四个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评价。最后,在全面评价基础上,结合河北各地市的发展情况,提出提升河北产业转移承接力整体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各地市 产业承接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13-15
  • 1.3.1 主要内容13
  • 1.3.2 研究思路13-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1.4 创新点和不足点15-16
  • 1.4.1 创新点15
  • 1.4.2 不足点15-16
  • 第二章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相关理论及分析16-28
  • 2.1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理论16-19
  • 2.1.1 产业转移理论16-18
  • 2.1.2 产业承接能力理论18-19
  • 2.2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文献综述19-21
  • 2.2.1 产业转移相关文献综述19-20
  • 2.2.2 产业承接能力的相关文献综述20-21
  • 2.3 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21-24
  • 2.3.1 产业承接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21-22
  • 2.3.2 产业承接能力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22-24
  • 2.4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动因的理论分析24-28
  • 2.4.1 产业外向转移的经济动因25
  • 2.4.2 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诱因25-28
  • 第三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28-42
  • 3.1 河北省经济发展基础28-33
  • 3.2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33-37
  • 3.2.1 河北省利用外资现状33-34
  • 3.2.2 河北省利用内资现状34-37
  • 3.3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37-38
  • 3.3.1 产业转移的原动力:京津地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37-38
  • 3.3.2 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河北省是理想的转移产业承接地38
  • 3.4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38-40
  • 3.5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40-42
  • 第四章 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2-54
  • 4.1 转移产业承接能力分析思路及指标选取原则42-43
  • 4.1.1 转移产业承接能力分析思路42
  • 4.1.2 指标选择指导原则42-43
  • 4.2 指标选取及构成43-46
  • 4.2.1 产业吸引能力指标选取及构成44
  • 4.2.2 产业选择能力指标选取及构成44-45
  • 4.2.3 产业支撑能力指标选取及构成45
  • 4.2.4 产业发展能力指标选取及构成45-46
  • 4.3 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方法46-48
  • 4.3.1 分析方法的选择46
  • 4.3.2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46
  • 4.3.3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46-47
  • 4.3.4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骤47-48
  • 4.4 主成分函数求解48-54
  • 4.4.1 检验48
  • 4.4.2 共同度48-49
  • 4.4.3 变量解释程度49-50
  • 4.4.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50-54
  • 第五章 河北省各地区承接转移产业能力评价及结果分析54-62
  • 5.1 河北省各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总体分析54-56
  • 5.1.1 河北省各个地市产业承接能力总体分析结果54-55
  • 5.1.2 河北省各个地市产业承接能力总体分析结果评价55-56
  • 5.2 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各个主成分计算结果分析56-62
  • 5.2.1 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各个主成分计算结果56-59
  • 5.2.2 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各个主成分计算结果评价59-62
  • 第六章 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转移产业的思路及建议62-70
  • 6.1 河北省对接京津地区三次产业转移的路径构想62-65
  • 6.1.1 河北省第一产业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路径62-63
  • 6.1.2 河北省第二产业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路径63-64
  • 6.1.3 河北省第三产业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路径64-65
  • 6.2 提升河北省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政策建议65-70
  • 6.2.1 提升河北省产业转移承载能力的吸引力对策65-67
  • 6.2.2 提升河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选择力对策67
  • 6.2.3 提升河北省产业转移承载能力的支撑力对策67-68
  • 6.2.4 提升河北省产业转移承载能力的发展力对策68-70
  •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A76-84
  • 附录B84-90
  • 致谢90-92
  • 作者简介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云文;;在实现产业承接中做好“对接”文章[J];领导科学;2009年06期

2 李捷;;产业承接力发展模式研究——以龙海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3 钟清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J];求索;2010年05期

4 郭元f^;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5 马仁锋;王圣云;陈敏;;金融危机与中国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6 魏博通;;湖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分析[J];现代商业;2011年33期

7 王庭;;皖江示范区产业承接力提升研究——以六安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11期

8 苏华;;甘肃产业承接的路径特征及潜力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9 刘伟;李万军;;基于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的重庆产业承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13期

10 高云虹;王美昌;;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琴;;后金融危机下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以贵州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仁锋;王圣云;;金融危机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的创造[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坚;;着力推进政法综治工作上新台阶 为产业承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曹娴;湘港企业共寻商机[N];湖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程家富;科学发展新跨越 产业承接新突破[N];上饶日报;2009年

3 张周来 苑坚 张桂林;西部省份 要以新眼光面对“产业承接”[N];经理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翁灵娜;泛珠商会合作暨产业承接大会召开[N];湘潭日报;2007年

5 郑志坚邋记者 黄良龙;产业承接基地建设方案出台[N];上饶日报;2008年

6 陈铸里;以交通对接促进产业承接[N];永州日报;2008年

7 辉南县委书记 彭庆慧;做好产业承接大文章[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贺广华;产业承接布新局[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柯士雨;打造合作新平台 建设产业承接地[N];贵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昕;规划引领 打造产业承接新平台[N];巢湖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卫东;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桂林;产业承接推动城镇化机理[D];厦门大学;2014年

3 范磊;陕西省污染产业承接规避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孙殿丽;吉林省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承接能力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瀚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承接效率测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徐文勇;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与评价[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刁文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各地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年

8 李晶;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刘敏;内蒙古产业承接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斯;全球化视角下台湾产业承接与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4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774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