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产业集群 区位熵 ROXY模型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的不断深化,产业集群就发展成世界经济体中非常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依靠产业集群战略实施,中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基于我国国情与区域差别,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十分突出。与东部地区相比,处在祖国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显得黯然失色了。为了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海省柴达木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是青藏高原区域重要新型工业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承担着青海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但是柴达木区域生态薄弱,不稳定性突出且生态遭到破坏后很难复原。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该地区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现实途径,而产业集群这种特别的空间组织方式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实施循环经济的有效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所以,文章以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对现有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和梳理基础上,通过对试验区实际调研,并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并从试验区产业集聚度测定和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判断两个方面对试验区进行了评估。找到了影响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产业集群 区位熵 ROXY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11-13
- 1.2.2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综述13-14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6-17
- 第2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基础17-23
- 2.1 循环经济理论17-18
-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17
-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17-18
- 2.2 产业集群理论18-21
- 2.2.1 产业集群的内涵18-19
- 2.2.2 产业集群的特征19-20
- 2.2.3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界定20-21
- 2.3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21-23
- 2.3.1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意义21
- 2.3.2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1-22
- 2.3.3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分析22-23
- 第3章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条件分析23-47
- 3.1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现状23-25
- 3.1.1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3
- 3.1.2 试验区产业布局基本完成23-24
- 3.1.3 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彰显特色24
- 3.1.4 节能降耗与生态建设工作逐步推进24-25
- 3.1.5 科技支撑效果明显25
- 3.2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条件分析25-30
- 3.2.1 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需求条件26-28
- 3.2.2 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需求条件28-29
- 3.2.3 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需求条件29-30
- 3.3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供给条件分析30-45
- 3.3.1 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供给条件30-41
- 3.3.2 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供给条件41-44
- 3.3.3 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供给条件44-45
- 3.4 小结45-47
- 第4章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评估47-61
- 4.1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聚度测定47-52
- 4.1.1 产业集聚度定量测度方法的选择47-48
- 4.1.2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聚度的定量测定48-52
- 4.2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判断52-61
- 4.2.1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3-54
- 4.2.2 基于ROXY指数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评价54-61
- 第5章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61-67
- 5.1 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层面问题61-63
- 5.1.1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61
- 5.1.2 产业结构规划不合理,,关联带动不足61-62
- 5.1.3 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发展失衡62
- 5.1.4 循环型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建立62-63
- 5.2 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企业层面问题63-67
- 5.2.1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63-64
- 5.2.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较弱64-65
- 5.2.3 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65
- 5.2.4 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65-67
- 第6章 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67-75
- 6.1 对政府层面提出的建议67-69
- 6.1.1 强化政府服务,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投入67
- 6.1.2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融合67-68
- 6.1.3 完善产业体系规划,引导产业链建设68
- 6.1.4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循环型产业链的建设68-69
- 6.2 对企业层面提出的建议69-70
- 6.2.1 合理的企业分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69
- 6.2.2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69
- 6.2.3 多途径引进人才,注重实施人才战略69-70
- 6.2.4 加强产业链建设,调整产品结构70
- 6.3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选择70-75
- 6.3.1 基于园区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路径70-72
- 6.3.2 基于园区循环经济的集群发展路径72-75
- 结论与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介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9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779678.html